第248章 学术风暴(3 / 6)

加入书签

>我们其他学院的跑去蹭课,能享受这待遇吗?”

“周教授当时说了,‘仅限于我的课’。”

一个文学院的女生认真地复述,“而且我觉得,重点不是能不能逃课,而是他提醒了我们,除了绩点和学分,生活中还有一些美好的、‘无用’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

这股风也吹到了线上。

京大的校园论坛和各个微信群里,“蒹葭月亮逃课法则”

迅成为热词。

有人帖:《理性讨论,如何向我的高数老师解释“楼外的蒹葭”

?》

楼下回复:“建议不要尝试,容易挂科。”

另一条回复:“就说去追求数学的浪漫之美?(狗头保命)”

还有人成立了“周教授语录学习小组”

,专门研究那两句话的深意。

“我认为‘蒹葭’不仅仅指爱情,更象征一切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同意,‘月亮’也不仅是自然景色,而是指代那些能让我们内心宁静、获得精神滋养的时刻。”

甚至有人开始创作相关的段子和表情包。

一张广为流传的表情包上,p着周硕微笑的图片,配文:“批准了,去吧。

记得带笔记回来。”

另一张则是着名的“导师同意脸”

,上面配着文字:

导师:你的论文……

我:老师,我想去看傍晚的月亮。

导师:?(无法理解新梗的茫然)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

一些较为保守的老师和学生私下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会助长懒散风气,削弱课堂纪律。

然而,这种担忧还没有持续多久,醉心学术的学生和教授们,就被校勘四法吸引了注意力。

未名湖北岸的古典文献研究室里,几位头花白的老教授正围着一份课堂笔记的复印件传阅。

那是旁听的研究生精心整理,几乎是逐字记录的周硕课堂内容。

室内飘着一股淡淡的茶香。

“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一位戴着深度眼镜,镜片厚如酒瓶底的老教授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这归纳……精准,太精准了!

怎么以前就没人能把这校勘的门道,说得如此系统透彻?”

他对面一位气质儒雅的老先生缓缓放下茶杯,眼中精光闪烁:“老李,你看他这‘理校’的界定——‘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须以道理定之’。

这‘道理’二字,简直包罗万象啊!

音韵、训诂、历史制度、文例文体,乃至人情物理!

这已非单纯校勘,近乎‘通识’之学了!”

“关键是实用!”

另一位性子更急的教授插话,他常年负责古籍整理项目,深谙其中艰辛。

“你看他举例,用《古文尚书》里那句‘血流漂杵’的不同版本异文来分析。

‘杵’有版本作‘樐’,有作‘卤’。

他用对校法列出异同,用本校法比对《尚书》其他篇目用词习惯,用他校法引《孟子》《论衡》相关论述,最后用理校法,从兵器演变、文字形讹角度推断……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这简直是为我们搞具体工作的人提供了一套标准操作流程!”

研究室里一时陷入了某种学术兴奋带来的寂静。

他们都是浸淫古籍一辈子的学者,太清楚一套成熟、可操作的方法论意味着什么。

这绝非哗众取宠的课堂噱头,而是能切实推动整个领域研究进程的基石性成果。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最初说话的李教授最终长叹一声,语气里满是感慨,“我们摸索半生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