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座无虚席(3 / 6)
位先生指正。”
他很快转入正题:“上回我们讲了校勘四法的纲要,今天,我们就以《古文尚书》中《大禹谟》篇的一段文字为例,进行一番实操演练,以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校勘四法。”
周硕说完,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一行字。
又在下方列出三个版本的异文:
甲本作“文命”
,乙本作“文令”
,而丙本,此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漫漶难辨。
周硕手上还拿着粉笔,面对台下众人,不紧不慢的开口:“大家请看,单单是这开篇的第一句,就已经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那么,我们又当该从哪里着手呢?”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竖起耳看向周硕。
“先,我们应该使用对校法。”
周硕说着,在黑板的左侧写下“对校”
两个字。
“所谓对校法,就是把每个版本的异同之处一一陈列出来,甲本作‘命’,乙本作‘令’,丙本残缺,这是第一步。”
周硕顿了顿,见学生们都在认真记录,等他们记录完毕,都抬起头来,才继续说道:“其次,我们应该使用本校法。”
周硕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本校”
两个字,继续说道:“这时候,我们就要查询《古文尚书》里面的其他篇目,看看有没有其他地方,出现同样的词句。”
“经过一番辛苦查询,我们得知,‘文命’一词在《禹贡》《益稷》等篇目中多次出现,而‘文令’一词则从未在其他篇目出现过。”
“由此便可以推断,‘文命’是原文的概率,要比‘文令’的概率大得多。
这就是内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校’。”
坐在第一排的张老教授微微颔,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而台下的学生们,则都是一片恍然大悟的神色。
“当然,孤证不立。
我们不能仅仅凭借这一个证据,就武断的判定‘文命’是原文。”
周硕笑了一下,继续道:“接下来,我们就应该使用他校法。”
周硕转身又在“本校”
下面,写下“他校”
两个字。
“现在,我们就要查其他的书。
看看其他作品里,有没有相关的记载,或者是对此文的引用。”
“通过一番艰辛的查找,我们在《史记·夏本纪》里面,引用了这篇文章,引用的版本为‘文命’,《汉书·地理志》里面,对此文的引用,也与此相同。”
“这就是旁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他校’。”
这时候,一位同学举手提问:“周教授,若是《墨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中也有引文,我们又当如何辨别取舍?“
“这位同学问得好。
“周硕含笑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如果我们在其他作品当中看到不同的引文,就应该视其时代早晚,择善而从。
假如是先秦两汉的书籍,其价值绝不亚于正史。”
最后,他在黑板左侧写下“理校”
这两个字。
周硕总结道:“到了这一步,对校、本校、他校都指向指向‘文命’。
假如不那么严谨,我们实际上已经可以下结论:‘文命’就是原文。”
“但是,做学术,绝对是不可以将就的,我们一定要严谨严谨再严谨。”
周硕一连说了三个“严谨”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采用‘理校法’,来做最后的判断。”
“而这,也是最考验我们平时的积累和学识的一步。”
周硕转身面向黑板,又在写下两个十分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