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月8日四(7 / 8)
赖子生意眼红,也曾经尝试过抢他生意,终究都受不了他那样辛苦。
在来往买卖赊欠的账单上,赖子才一笔一划写上“赵连双”
三个字。
“赵连双是谁?”
“这话说的,本大人学名叫赵连双。”
赖子不为人们揶揄而生气。
“你不叫‘赖子’吗?要叫也应该叫赵连赢才对。”
赖子听了总是笑呵呵地说,“赖子,是笔名,赵连双才是真名,赵连赢是我做买卖的心愿。”
不管走多远,只要有利益可赚,赖子的叫卖声就会喊到哪里。
科技力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挥着常的传播度。
赖子把驴车换成农用三轮车以后,那种带着唱腔的吆喝声,轻轻动动手指就在山里从南到北传了个遍,高音喇叭对他来说像三轮车一样不再那么费力了。
那些在城里才能买到的生活日用品,山里人一出家门在他的农用三轮车上就能买得到了,图个方便,人们也不在乎他比城里贵出的那点儿钱。
有买卖的地方自然兴隆,做买卖的人自然富裕。
赖子是他们村子里最早置买农用三轮车的,山里的路也开始修的宽了,赖子把农用三轮车换成了农用汽车。
“以后我就退休了,让我小子接替我的职业。”
一天赖子领着他的儿子边做着他的买卖边到处的给人们来介绍。
“你可别像你爹一样人们只知道他叫‘赖子,’提起赵连双人人都摇头。”
“我不叫‘赖子,’我叫赵西海,‘赖子’太难听了。”
赵西海在反驳山里的人的时候一点也不拘谨。
山里的人没有好的教育,指望不上孩子念书能有个好出息。
赖子早就想好了,等他老了就把他的衣钵留给他的儿子,儿子念不念书没关系的,从识字一来,倒是对他买卖的账目很感兴趣,一厅收支比他还算的准确。
一天念书就不那么热心。
给赵西海娶了媳妇,有了孩子,赵连双又干回了他的老本行,在西北的山坳里吆喝着老牛去种地了,人们早已嫌弃老牛的脚步太慢了,有的开始用机播耕种了。
还是老牛好,稳重,有长劲。
赵连双没有想到自己稳重、有长劲的性格并没遗传给他小子。
接过衣钵的赵西海很快就厌倦了山里跑来跑去买来卖去的生活。
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的心都变得野了,厌倦了山里的寂寞,更受不了那里的贫穷,纷纷的出去跑路了。
赵西海的表哥张天云前几年跟着北星公司去了一趟北欧,回来就娶了媳妇,盖了新房,一年多的收入比他爹在山里跑了几十年攒下的积蓄还多。
赵西海再也不安分了,跟他表哥说好了再有出国的机会一定要带着他,北星公司又一次国外工程下来了,张天云也给他报了名。
护照手续一切都已经办好了,迟迟没有消息。
“雅梅,说不定这次出国的事泡汤了,不如接着去做买卖吧,总不能一直这样的等下去。”
“这个家你说的算,你说咋办就咋办。”
赵西海开着农用车又钻到山村里去了。
“老婆,这回咱们可赚着了,这一车的苞米两万多斤,我是每斤六毛收上来的,就算卖上七毛,你算算这一车苞米得赚多少钱?”
第二天赵西海开着农用汽车拉回了满满的一车苞米,一进家门就跟他媳妇说,那表情好像已经把一车苞米卖完后跟他老婆在数钱一样。
“那我可得拿笔好好的算算。”
“真是没文化,这不是整帐吗?两万斤,每斤赚一毛不就是两千?如果卖到七毛五,那就是三千。”
“这么多,既然这么赚钱咱还出国干啥?”
“过了收粮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