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1(1 / 3)

加入书签

    尘与气的恋人

    林砚第一次见到沈舟时,是在市博物馆的“生命起源”特展上。她正对着展柜里那具智人复原骨架出神,身后忽然传来一道清冽的声音:“你也觉得,人类最神奇的不是进化出了智慧,是学会了‘看见’彼此的灵魂?”

    她转身,撞进一双盛满星光的眼睛。男人穿着米白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指尖夹着一本翻旧的《人类演化史》,封面上写着一行娟秀的字:“尘是物质的序章,气是灵魂的注脚。”

    “你也喜欢读这个?”林砚指着他手里的书,语气里藏不住惊喜。作为生物人类学研究员,她习惯了用“直立行走”“脑容量增长”这些术语和同行交流,还是第一次有人用“尘与气”形容人类的诞生。

    沈舟笑了笑,翻开书的扉页,指着一段划线文字:“就像《创世记》里说的,神用尘土造人,吹入生气才成了有灵的活人。我们研究骨骼、基因,其实都是在找‘尘’的痕迹,可真正让人类成为人类的,是那口气——是能感知爱、能传递温暖的灵魂。”

    那天下午,他们从展柜里的石器聊到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从人类第一次使用语言聊到现代社会的情感联结。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穹顶洒下来时,沈舟忽然说:“我在城郊有个自然实验室,明天要不要一起去看看?那里有我培育的发光苔藓,在夜里会像星星一样亮。”

    林砚点头的瞬间,忽然想起导师说过的话:“人类繁衍的本质,不是基因的传递,是灵魂的相遇与延续。”

    第二天的实验室之旅,成了他们故事的序章。沈舟的实验室藏在一片松树林里,玻璃房里培育着各种珍稀植物,最角落的培养皿里,淡蓝色的苔藓在黑暗中发出微光。“这些苔藓的发光基因,来自深海磷虾,”沈舟蹲在培养皿前,眼里满是温柔,“我想证明,即使是不同物种的基因,也能在爱与耐心的培育下,长出新的可能——就像人类,从尘土里来,却能在彼此的灵魂里找到光。”

    林砚看着他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心跳漏了一拍。她想起自己研究的智人化石,那些嵌在骨骼里的石器、染着矿物颜料的饰品,不都是远古人类“灵魂相遇”的证据吗?他们用粗糙的工具狩猎,却会把最漂亮的贝壳送给伴侣;他们在洞穴里画下野牛,却会在亲人的墓葬里放上鲜花——原来从人类诞生的第一天起,“爱”就是比“生存”更重要的命题。

    他们的感情,像实验室里的发光苔藓,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慢慢生长。沈舟会在林砚加班时,带着热乎的粥和她喜欢的百合,坐在实验室的角落看她分析数据;林砚会在沈舟培育新植物受挫时,陪他在松树林里散步,用人类演化史里“千万次失败才学会用火”的故事鼓励他。

    直到那天,林砚接到导师的电话,说有个去非洲参与古人类遗址发掘的机会,为期两年。挂了电话,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慌了——她和沈舟的感情刚稳定,这个机会却可能让他们分隔两地,甚至……

    “怎么了?”沈舟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刚绽放的昙花,“我培育的昙花开花了,想让你第一个看。”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