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故事新编 1(2 / 3)
存在的余地的罢。
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鲁迅。
注释:
(1)茀罗特说,即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作者对这种学说,虽曾一度注意过,受过它的若干影响,但后来是采取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的;在一九三三年所作《听说梦》(收入《南腔北调集》)中,他曾批评过这种学说。
(2)指胡梦华对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的批评。
《蕙的风》于一九二二年八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后,南京东南大学学生胡梦华在同年十月二十四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一篇《读了〈蕙的风〉以后》,攻击其中某些爱情诗是“堕落轻薄”
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
。
鲁迅曾对胡文进行过批评。
参看《热风·反对“含泪”
的批评家》。
(3)成仿吾湖南新化人,“五四”
时期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文学评论家。
约在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后,他开始倾向革命。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二八年间曾同郭沫若等发起革命文学运动;后进入革命根据地,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长期从事革命教育工作。
鲁迅的《呐喊》出版后不久,成仿吾曾在《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呐喊〉的评论》一文,从他当时的文学见解出发,认为《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都是“浅薄”
、“庸俗”
的“自然主义”
作品,只有《不周山》一篇,“虽然也还有不能令人满足的地方”
,却是表示作者“要进而入纯文艺的宫庭”
的“杰作”
。
成仿吾在这篇评论里,曾引用法国作家法朗士在《文学生活》一书中所说文学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这句话说:“假使批评是灵魂的冒险啊,这呐喊的雄声,不是值得使灵魂去试一冒险?”
(4)《呐喊》印行第二版一九三○年一月《呐喊》第十三次印刷时,作者将《不周山》篇抽出,因为篇目与过去印行者不同,成为一种新的版本,所以这里称为“第二版”
。
(5)厦门的石屋指作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居住的“集美楼”
。
(1)
(6)未名社文学团体,一九二五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等。
一九三一年解散。
该社注重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俄国和苏联文学,并编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
理?水(1)
这时候是“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
(2);舜爷(3)的百姓,倒并不都挤在露出水面的山顶上,有的捆在树顶,有的坐着木排,有些木排上还搭有小小的板棚,从岸上看起来,很富于诗趣。
远地里的消息,是从木排上传过来的。
大家终于知道鲧大人因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么效验也没有,上头龙心震怒,把他充军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儿子文命少爷,(4)乳名叫作阿禹。
(5)
灾荒得久了,大学早已解散,连幼稚园也没有地方开,所以百姓们都有些混混沌沌。
只在文化山上(6),还聚集着许多学者,他们的食粮,是都从奇肱国(7)用飞车运来的,因此不怕缺乏,因此也能够研究学问。
然而他们里面,大抵是反对禹的,或者简直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个禹。
每月一次,照例的半空中要簌簌的发响,愈响愈厉害,飞车看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