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故事新编 14(4 / 5)

加入书签

他五个饽饽也足够了。”

“那可不见得行。

要发牢骚,闹脾气的。”

“饿过了肚子,还要闹脾气?”

“我倒怕这种东西,没有人要看。”

书记摇着手,说。

“连五个饽饽的本钱也捞不回。

譬如罢,倘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无不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

“那倒不要紧,”

账房先生说,“总有人看的。

交卸了的关官和还没有做关官的隐士,不是多得很吗?……”

窗外起了一阵风,括上黄尘来,遮得半天暗。

这时关尹喜向门外一看,只见还站着许多巡警和探子,在呆听他们的闲谈。

“呆站在这里干什么?”

他吆喝道。

“黄昏了,不正是私贩子爬城偷税的时候了吗?巡逻去!”

门外的人们,一溜烟跑下去了。

屋里的人们,也不再说什么话,账房和书记都走出去了。

关尹喜才用袍袖子把案上的灰尘拂了一拂,提起两串木札来,放在堆着充公的盐、胡麻、布、大豆、饽饽等类的架子上。

一九年十二月作。

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日上海《海燕》月刊第一期。

关于这篇小说,可参看《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

》。

(2)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关于老聃其人其书的时代,孔丘曾否见过老聃,近代学者的看法不一。

现存《老子》(一名《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是战国时人编纂的传为老聃的言论集。

(3)关于老聃接见孔丘时的情形,《庄子·田子方》中记有如下的传说:“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蛰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倔)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

蛰然,晋代司马彪注:“不动貌。”

(4)庚桑楚:老聃弟子。

《庄子·庚桑楚》中说:“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

据司马彪注,“役”

就是门徒、弟子。

(5)关于孔丘两次见老聃的传说,《庄子·天运》中有如下的描写:“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熟)知其故矣。

以奸(干)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

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

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

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苟得驿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