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常德保卫战(1 / 2)

加入书签

接下来数日的战况虽有波折,但整体有惊无险。

各战线均打得有声有色,即便在国内战场,也展现出难得的韧性,主要防线始终稳固。

第十集团军依托山区地形与既设工事,顽强顶住日寇四个师团的轮番猛攻;第二十九集团军则利用洞庭湖水域周旋阻敌;暂编第五师轮番上阵,屡次击退鬼子攻势,使其难越雷池半步。

然而,每每战局稍显稳定,总有人急于求成。

一纸电令传来,严令第十集团军抽调兵力组织反攻。

接到命令的司令部顿感为难。

当前形势下能守住已属不易,贸然反攻无异于以卵击石,一旦阵地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但军令如山,不得不从。

于是只得故意放开一道口子,以一个师为诱饵,佯攻后诈败后撤,诱使一部鬼子深入山地,试图以游击战术予以消耗。

虽造成一定杀伤,却导致暖水街重要防区失守,得不偿失。

日寇指挥官横山勇见第十集团军久攻不下,伤亡数千却进展甚微,随即改变策略,以部分兵力牵制第十集团军,主力第三、第十三师团迅南下,直扑第二十九集团军防线。

战局如林译所预料的那样急转直下:73军陷入重围,苦战数日后奋力突围,军长亲率部队断后,在掩护主力渡河时不幸壮烈殉国。

随后日寇集中兵力围攻44军,独木难支的川军被迫退往沅江方向。

150师死守最后一道防线,血战一昼夜,伤亡惨重,被迫后撤。

师长在重伤醒来后得知阵地已失、官兵死伤枕藉,悲愤交加,举枪自尽,以死殉国。

至此,常德西南门户洞开,一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已无可避免。

日寇以十万兵力在外围牵制我增援部队,另集结三万精锐,直扑常德城下。

历史的重量,此刻压在了八千守军肩上。

他们能否再现辉煌,在此一役。

此时的防御阵地堪称坚固,明碉暗堡互为犄角,梯次配置纵深合理;将士们的斗志与战力更毋庸置疑。

真正的变数,在于援军能否及时抵达,以及这些装备是否足够应对强敌。

林译深知此战的每一个细节。

他清楚日寇必将使用毒气,于是为守军配了充足的防毒面具;他预料到敌军飞机坦克的肆虐,便调拨了防空机枪与战防炮;他为部队加强了轻重机枪火力,囤积了充足的弹药、粮秣与药品,力求解除后顾之忧。

万事俱备,只待血战。

这一次,结局应当会有所不同。

18日拂晓,日寇第68师团一支300余人的先头部队向第57师169团前进阵地起进攻,保卫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这股小鬼子采用典型的加强进攻编成:一个满编步兵中队为核心,配属两个各22人组成的九二式重机枪小队、一个31人的独立炮兵小队,以及43人的弹药小队,企图以优势火力撕开防线。

战斗伊始,鬼子即以九二式步兵炮进行火力准备,两个重机枪小队同时展开压制射击,步兵中队则呈散兵线向前推进。

这既是后续大规模进攻的火力侦察,也是一次试探性攻击。

然而,如今装备和战力已不同往昔的169团决心不仅要守住阵地,更要尽可能重创这股敌军。

团长下令暂不暴露重火力,仅以轻机枪还击,示敌以弱,诱敌深入。

当鬼子先头部队被诱至雷区前沿时,四挺早已蓄势待的二四式重机枪突然开火,瞬间形成压倒性火力优势,完全压制了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

遭此突袭,鬼子意识到唯有快冲锋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被迫冲入雷区,顿时触雷死伤惨重。

紧接着,我军迫击炮群又实施精准打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