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别威胁我,你现在还没有这个资格(9 / 15)
褚遂良闻言,脸上的笑容顿了顿。
随即又恢复如常,只是不再说话,只笑着看着温禾,那神情仿佛在说“这还用问吗”。
温禾当即轻哼一声,将声音抬高到足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到。
“你不说,某也知道,不过是因为弘文馆的入学者,不是皇亲国戚,便是宰相、勋爵子弟,身份尊贵,所以才有这样的‘惯例’,是吗?”
弘文馆,堪称大唐最顶尖的学府,即便是国子监,在它面前也显得黯然失色。
国子监收学子数千人,鱼龙混杂,有五姓七望这样的名门。
也有寒门或者是庶民出身的子弟。
而弘文馆只收三十八名学生,且门槛极高。
非勋贵子弟、非宰辅后裔、非才华横溢者,根本无法进入。
这些学生平日里由弘文馆学士亲自教导,也就是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他们不仅学习经史子集,还负责修缮皇家典籍。
接触到的都是寻常学子难以企及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弘文馆的学子,几乎等同于未来的朝廷重臣。
他们出仕后,大多直接进入六部担任要职,或是成为皇帝的贴身官吏。
比如褚遂良,日后出仕便是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后来又成为李世民的侍书,深得信任。
温禾对褚遂良的生平知道的不算少。
他确实有才华,书法更是冠绝一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而且在某些事情上,他也确实有担当,比如曾经劝谏李世民不要去泰山封禅,避免了劳民伤财。
这一点值得称道。
无论他的初心是什么,至少结果是好的。
可温禾对褚遂良的观感,却并不怎么好。
最让他诟病的,便是贞观后期征讨高句丽的事。
当时渊盖苏文杀死了唐朝册封的高句丽国王高建武,自立为王,李世民想以此为借口亲征高句丽,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强烈反对,他认为亲征劳民伤财。
要知道,当时渊盖苏文刚刚弑君夺权,高句丽内部反抗他的势力还很多,民心不稳,李世民选择哪个时机刚刚合适。
只可惜褚遂良这么一闹,朝堂上不少人也趁机劝谏。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