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悔恨寻踪(1 / 3)
---(公元7年8月18日上午,气温34c,湿度48%)
公元七年的记朝,如同一株被强行催发的幼苗,虽已破土七年,却远未扎根深厚。立国之初的喧嚣与热血,在岭南八月酷烈的阳光下,逐渐沉淀为一种焦灼的沉闷。时值八月十八,巳时刚过,一轮白日毫无怜悯地炙烤着这片被称为“记”的土地。气温稳稳攀上三十四度,湿度虽未至淋漓的百分之四十八,却也足以让空气变得粘稠,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南方特有的、混合着泥土与水汽的沉重。
都城广州,作为帝国的中枢,尚且能用新砌的宫墙与逐渐规整的街巷来粉饰太平。然而,远离都城的南桂城,则更清晰地映照出这个新生王朝的真实面貌。此地开发未久,瘴疠犹存,官道两旁是新垦的农田与未经驯化的荒野交错。阳光穿透蒸腾的暑气,将远处的山峦扭曲成晃动的虚影。城中的建筑半是新材,半是旧木,裸露的土坯墙在高温下仿佛要析出盐晶。街市上行人与商贩皆行色匆匆,或是以袖遮面,躲避这灼人的日光,他们的脸上带着一种被时局与气候双重挤压出的疲惫与麻木。记朝的新律法、新秩序,在这南境边城,似乎还不如一阵偶然掠过的凉风来得实在。整个王朝,都沉浸在这种初创期的脆弱与不安之中,如同这高温高湿下的万物,看似蓬勃,内里却蕴藏着难以言说的焦躁与乏力。三百字的篇幅,难以尽述一个王朝的全貌,但这南桂城上午的闷热,这无处可逃的暑气,正是记朝建国七年之际,一个微观而真切的剪影。
---
自将那小小的、尚带着一丝奶腥气的襁褓弃于奔流不息的大河之畔,耀华兴的世界便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声音与色彩,只余下内心一片震耳欲聋的死寂。那是八月十八日正午,阳光最毒辣的时刻,她亲手斩断了与那个婴孩的牵连。然而,物理上的分离,远不及心灵上随之而来的凌迟那般痛苦。
返回南桂城暂居的宅院,那高墙深院非但不能给予她丝毫庇护,反而成了囚禁她灵魂的牢笼。白日里,友人相聚,公子田训依旧会用他开朗的语调说着市井趣闻,试图逗她开心;三公子运费业则专注于案几上的点心,腮帮鼓鼓,憨态可掬;姐姐葡萄氏-寒春与林香,以及妹妹赵柳,也会与她谈论女红或城中闲事。耀华兴努力维持着吏部侍郎千金应有的仪态,嘴角勉强上扬,应对如流,仿佛那个弃婴的午后从未存在。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一切都是浮于表面的薄冰,冰层之下,是汹涌翻滚的愧疚与自我诘问。
一旦独处,尤其是夜深人静之时,那刻意构建的平静便彻底崩塌。黑暗放大了所有细微的声音,而最响亮的,莫过于她内心永无休止的审判。起初,她试图用一些看似合理的借口来安抚自己:“那孩子或许会被路过的善心人收留。”“放在河边,总比留在身边陷入未知的危险要好。”然而,这些念头刚一冒头,便被更尖锐、更残酷的潜意识毫不留情地击碎。
“路过的人?在那等荒僻的河段,何时才会有人恰好经过?你这不是给予生机,你是在赌一个渺茫的概率!你用那孩子的性命去赌!”这声音如同淬毒的冰锥,直刺心扉。
“即便,即便真有万一,有人发现了她,那人就一定会收留吗?一个来路不明的婴儿,是累赘,是麻烦!世人皆如你这般……天真么?”“善良”二字,她已无颜再用在自己身上。
“好,就算……就算被人收留了,他们能如亲生骨肉般待她吗?会给她温饱,教她道理,护她周全吗?还是会将她视作奴婢,任意打骂,甚至……再度抛弃?”想象的画面一幕比一幕凄惨,如同无数根细密的钢针,从四面八方扎入她的心脏,不致命,却带来持续不断的、钻心的疼痛。那种痛,并非剧烈的撕裂,而是缓慢的、持续的侵蚀,让她在榻上辗转反侧,绵绵无眠,或者即便勉强入睡,也会在噩梦中惊悸而醒,冷汗涔涔。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