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登黄鹤楼当今七律第一(2 / 4)
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缥缈的烟波中。
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最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但并不遵守七言的格律,不讲究平仄对偶,全诗笔随意转,情感真挚而气势奔放;诗中的物象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起伏曲折,使诗的意蕴丰满而自然。
诗中巧妙地嵌进地名,山川风物更觉具体可感。”
评论区中自有大才,分析的头头是道。
这时候,一直在观看直播的庐州大学教授钱穆文,终于忍不住,主动和苏青云连麦。
“苏先生真乃大才,此七言律诗旷古绝今,堪称天才手笔!”
这一番评价不可谓不高。
钱穆文又继续说道:
“此时精妙无比,但具体妙在何处?且听我分析!”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
,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说到这里,钱穆文顿了顿,喝了口水继续说道: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
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最后,钱穆文激动至极,感叹道: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读这首《登黄鹤楼》,就仿佛在看一首绝美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等才华,以入宗师之境界!”
钱穆文这边刚夸奖完毕,那边孔子大学院长,当世大儒孔儒风老爷子又申请连麦,刚一接通,孔老爷子便赞叹起来:
“妙极,妙极。
苏先生这首《登黄鹤楼》,恐怕李太白见了,都要自惭形秽,搁笔而去!”
“若是苏先生你这首《登黄鹤楼》早写一千三百年,李太白恐怕都不敢在黄鹤楼上题诗了!”
说着,他也开始分析起来。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
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