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孤欲为欧皇(2 / 3)

加入书签

森的脸在黑暗中忽明忽暗:“王司马的想法我都知道,无非又是些秦法汉法的老论调?”

王司马有些萧索地说:“秦法,汉法,没有多大意义了,不论是节帅还是老节帅都于我有恩,就算节帅要当秦王,我当个李斯程邈又如何?”

“王兄有些着相了。”

真慧晃悠着脑袋,“这里不是春秋,此处也无函谷,不是叫你做李斯程邈,而是叫你做王郊王司马。”

王司马瞧了一眼真慧,又瞧了一眼冯森,口吻中带上了一丝惆怅:“节帅打造出了一辆战车,在汉人之外,唯有耕战,所谓利出一孔,将血缘、人情、礼法皆散,逼迫民众不得不依附归从于国家。

当初秦以此法,横扫六合,席卷八荒,所谓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我毫不怀疑大燕能行此故事,但秦王一朝身死而天下变,我怕的不是现在,而是五十年后啊。”

“王司马勿忧,此事我心中有计较。”

冯森走上前安慰道,“待天下安定,自然要撤旗建县,改功换法,以求安居乐业。”

“我所忧的,并不是这件事,节帅之德,我已知晓,节帅之用,我已见识,可节帅之志究竟在何方呢?”

王司马抬起头,先前的惆怅仿佛一扫而光,“节帅欲为秦皇乎?欲为霍光乎?欲为高欢乎?”

屋子中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冯森站起身,站到了糊了一层窗户纸的格子窗旁,合上窗户,将呼啸的风阻挡在外面,“我能相信王司马吗?”

“当然。”

王司马梗着脖子说道,“节帅父子对郊有知遇与再造之恩,郊只是要尽为臣之谊,否则何必一直反对节帅,不是臣要当魏征。

若要和风同尘,我已经干了半辈子,之前何必偏在此刻要与节帅作对呢?”

“中原有天下,而欧罗巴同样有天下。”

冯森背对着王司马,声音有些犹豫和迟疑,烛火的灯光在他的后背上摇曳着,“但不同的是,欧罗巴的天下还很模糊……王司马可曾发现了,欧罗巴此处不类中原一统帝国,反而像是周天子?

诸国诸邦林林总总甚至比得上西周数百方国,但这同样意味着,他们是不会有统一的观念的。

撒克逊人、诺斯人、斯拉夫人与法兰克人……

西周起码有宗法制的意识,还都知道与蛮夷相比自己是华夏,是齐人或者楚人的同时,也是周人是诸夏,而此处唯一类似的概念是罗马人。

宗法制以血缘崇拜祖先崇拜为基础,而罗马体制以罗马的地缘崇拜为基础,一旦罗马本身的神圣性被摧毁,什么绿萝、神罗、东罗都冒出来了,谁都可以是罗马。

换句话说,他们团结不起来。

事实上,在统一之前,在重塑大一统帝国的神圣性之前,我说句不客气的话,咱们手下的所有百姓都是乱民。

他们没有大一统的想法,没有大一统的意识,甚至还在以邻为壑,别说精英阶层,就是普通百姓与地主都没有祖国。

说不定哪天一夫高呼而万夫起,哪怕他们的生活还能过得去,为了当人上人,叛乱又如何?一点问题都没有。

中原每逢战乱都有英才出,那是因为有大一统的意识形态,于是有了亡国亡天下之分。

所以才有胡无百年之运,才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欧罗巴的民众是没有大一统这个意识形态来保驾护航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原能够以德行治政,是因为从宗周遗留下来的血缘宗法还没有被完全破坏,秦汉留下的文化遗留能够让他们区分敌我。

在此基础上,由历史和文化逐渐形成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影响了每一个人,他们对皇权有着天然的向心力,所以中原的皇帝才能优雅地表示‘德行’。”

转过身,正对着王司马,冯森的目光顿时有些幽远:“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