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纸船寄捷》(2 / 3)
的主簿,嚷嚷着:“快!把誊抄好的捷报副本都给我!咱们多折些船,让捷报顺着河水传遍沿途州县!这样既省了驿马的力气,又能让百姓们都看到祥瑞,多好!”主簿还在犹豫,毕竟这不合礼制,太子却已微笑着点头默许。
于是,将士们七手八脚地行动起来,将准备分发各府的捷报绢帛(多为造价较低的仿制绢,同样经过防水处理)纷纷折成纸船。有的将士手艺精湛,折出的船有棱有角,还带着精致的船桨;有的则略显笨拙,折出的船歪歪扭扭,却别有一番趣味。片刻功夫,成百上千艘载着捷报的“船队”被放入河中,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形成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奇景——碧绿的河面上,密密麻麻的纸船如繁星点点,泛着微光,飘着药香,顺着水流缓缓前行。
这些纸船不仅承载着胜利的消息,更因老四暗中动的手脚(在浆洗绢帛时加入了遇水显色的草药汁),具备了遇水显纹、随风散香的特点。它们沿途所经之处,两岸百姓无不争相观看,扶老携幼,挤在河边一睹“祥瑞纸船”的风采,视为天降吉兆。捷报以一种远超驿马传递的速度和震撼人心的方式,迅速传播开来,短短一日,周边州县的百姓便都知晓了大军凯旋的喜讯。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溃散后隐藏在河道附近山林中的突厥残兵,远远看到河面上这诡异的“船队”,闻到那陌生的药香,又隐约看到船上“大捷”字样和闪烁的朱雀纹——本就因战败而惊魂未定的他们,更是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崩溃哭嚎:“完了!完了!周人连河神都请动了!长生天不再保佑我们了!”他们再也无心抵抗,有的缴械投降,有的则一路奔逃,这无形中又加速了残敌的瓦解。
老三澹台墨自然不会错过这等兼具军事与文化意义的奇事。他立刻蹲在河滩边,以沙地为纸,树枝为笔,飞快地记录起来,时而抬头观察纸船的走向,时而低头思索措辞,并将其命名为《潞水舟楫志》。他写道:“…是日,东风助航,纸船传讯,以童稚之戏载军国之重,寓庄于谐。自潞水至京畿,凡三日达,较烽火传讯快三刻,尤能安民心动敌魄,诚古今奇策也…朱雀显纹,药香弥散,非人力所能及,乃天意与民心相合之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次偶然事件的惊叹与学术性的总结。
当大军终于抵达京城外时,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震撼不已。只见宽阔的护城河面上,密密麻麻漂浮着各式各样的纸船,不仅有官方式样的捷报船,还有许多民间仿制的、带着美好祝愿的小船——有的船身绘着吉祥图案,有的载着鲜花,有的点着小小的河灯,灯火辉煌,宛如星河落地,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守城将领激动地出城禀报:“殿下!自三日前第一艘祥瑞纸船抵达京城,至今已有七省八府纷纷响应,放出河灯捷报以为应和!京城百姓更是日夜在河边祈福迎接,连皇宫里的娘娘们都派人折了纸船放入御河呢!”
皇帝陛下闻讯,龙颜大悦,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皇城迎接凯旋之师。当见到太子抱着澹台星走来,小孙女头上还戴着一顶用最后一份捷报绢帛边角料折成的、歪歪扭扭的“王冠”时,身旁的老太监刚要习惯性地出声提醒“御前失仪”,却见那纸冠在夕阳余晖下,竟然泛出淡淡的金色荧光,显得既童真又神秘!这自然是老四的杰作,他在制作捷报绢帛时,特意掺入了一些捣碎的荧光矿物粉末,遇光便会显现。
皇帝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朗声大笑,笑声爽朗洪亮,充满了欣慰与喜悦。他走上前,将澹台星高高举起,对着百官和前来迎接的万民宣布:“赏!重重有赏!朕的孙女,以稚子之心传大捷之讯,这纸船捷报,便是最好的赏赐!她便是这捷报本身,是天赐我大周的祥瑞!”话音刚落,欢声雷动,响彻云霄,百姓们高呼“吾皇万岁”“太子英明”“郡主祥瑞”,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是夜,东宫灯火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