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盛誉(1 / 3)

加入书签

    开封的春日风,向来刚柔并济,带着沙尘,却也带着万物初发的气息。

    大庆殿。

    文武百官,宗室勋贵按品秩肃立,气氛庄重。

    只有无所顾忌的风吹起他们的袍角,猎猎作响。

    青史昭昭,今日之后,他们的名字亦将高悬于上。

    因为他们立了殿下为储君。

    一位公主。

    这是前无古人之壮举。

    而他们坚信,殿下不会辜负他们。

    殿下也会带领他们,留下更多佳话。

    站在最前面的,自然是殷灵毓和赵徽柔。

    两个人,一如既往,并肩而立。

    为何在册立殷灵毓为皇太女的同时,要封赵徽柔为辅政长公主?

    这并非赵祯一时兴起的偏爱,亦非简单的想要看到姊妹情深。

    这是赵祯反复思量,和臣子乃至皇后嫔妃,甚至两位女儿去讨论过后的结果。

    赵徽柔并非庸碌之辈。

    在殷灵毓耀眼的光芒下,她或许稍显逊色,但若以寻常皇室子弟,乃至许多宗室子的标准衡量,她已是难得的聪慧明理。

    她同样接受了韩琦,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教导,在经史典籍,治国方略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悟性与仁厚之心。

    若因妹妹过于出色,便完全忽视姐姐的努力与才能,不仅不公,更可能在她心中埋下芥蒂的种子。

    一个明确且尊崇的辅政长公主之位,既是对赵徽柔能力的认可,也是将她的利益与殷灵毓,乃至整个皇权的未来牢牢绑定,从根本上,最大限度的去杜绝着未来可能因不公而引发的矛盾。

    何况,殷灵毓的横空出世,对旧有的礼法秩序冲击太大。

    尽管她以绝对的能力折服了众多务实之臣,但潜在的反对力量依然存在,只是暂时被压制,单独树立她一人,意味着她将独自承受所有来自旧势力,宗室乃至未来的明枪暗箭。

    而同时册立赵徽柔为辅政长公主,则巧妙地将一部分关注度和压力分散开来。

    官家并非只钟爱一人,而是对两位女儿皆寄予厚望。

    她们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推上前来的。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