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航天所成了卫星公司(2 / 2)
金三千万元。
杨玉柱市长在莫林河空港高新技术园区给他们批了一块新土地,用于建设卫星工厂。
市国资委下属的滨城科创投资公司占股75,其余25都给了研究所员工持股会。
“小李,滨城航天技术研究所现在什么情况?”
省委书记王利军突然问了秘书李继胜。
“哦,书记,据我所知,滨城航天技术研究所,已经从事业单位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
李秘书回答书记问话。
省委书记王利军心里暗自在想,这个孙国华,凭什么能够鼓动一家副厅级事业科研单位自己主动进行企改?他也是好奇。
今天来看这件事儿,确实看不明白。
但是,仅仅三年后,当一系列“北江卫星”
被成功射升空,进入商业运营时,所有人都不禁为当初的决定感到神奇。
望着划破天际的尾焰,有人想起三年前会议室里那场激烈的争论,有人翻出旧工资条上寒酸的数字——那些犹豫与质疑、窘迫与挣扎,此刻都化作了卫星轨道上跃动的光点。
其实,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它从不在实验室的报告里沉睡,一旦找到破土而出的契机,就能以星火燎原之势,重塑整个行业的格局。
那些每个月工资几千元的工程师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年后,他们的年薪会达到几百万。
更没想到的是,当年挤在狭小办公室里吃泡面讨论方案的日子,竟成了改变中国商业航天史的序章。
他们握着烫的图纸熬过的无数个深夜,为oo1毫米误差反复调试的执着,如今都化作了卫星传回的珍贵数据,支撑起智慧城市的脉络,点亮远洋货轮的航标。
顾大庆院士更想不到,当初自己找孙书记,只是想搞点科研经费和提高一下工资就行了,没想到,孙书记提出来的商业化运作想法,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千层浪。
当这个大胆的提议得到单位全体员工的支持时,谁也没料到,这一“搞”
,竟让中国第一家商业卫星公司在世界版图上站稳了脚跟。
此刻站在卫星射指挥中心,老院士抚摸着鬓角的白恍然惊觉:科技的奇迹,往往诞生于敢为人先的勇气,生长于脚踏实地的坚守,最终绽放成照亮时代的璀璨星光。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传奇,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的壮丽诗篇,它告诉世人:只要心怀梦想,敢闯敢试,星辰大海的征途,终会留下属于我们的印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