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火热的股市(2 / 5)
制的名头。
张总工程师带着科学家特有的严谨,精准地点在投影幕布上那团象征风暴核心、剧烈翻滚的红色气旋中央。
“杨导,各位,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戏剧化处理有些过度夸张了!”他的声音平和,但每个字都带着物理定律的分量,“火星风暴掀翻一艘准备充分、动力强劲的载人飞船?杨导,你是小说的作者,肯定清楚——火星的大气密度是多少?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仅仅百分之一!”
他环视一周,用更形象的比喻强调:“想象一下,在地球上,你把一台大功率工业风扇开到最大档,对着几张薄纸片猛吹,纸片会被轻易卷走。但如果你对着的是一块沉重的花岗岩呢?结果不言而喻。火星上那点稀薄得如同叹息的风,它凭什么能撼动‘神州号’这样一艘结构坚固、自重庞大的航天器?让它像狂风中的落叶般失控?这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这份基于流体力学铁律的结论沉入每个人的脑海,目光最终重新聚焦在杨简身上,语气依旧严谨而平和:“即使设定风暴时速达到200公里,甚至400公里,它在火星稀薄大气中产生的实际冲击力,也远不足以对一艘设计精良的飞船构成致命威胁。这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原理。”
剧组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面露难色。
科学理论方面,权威科学家的话自然最具说服力。
然而,电影若完全拘泥于百分百的科学严谨,其观赏性和戏剧张力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变得索然无味。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杨简,等待着他的最终决断。
张总工的逻辑环环相扣,物理学定律像一座难以撼动的堡垒横亘在艺术创作之前。
杨简的目光终于从平板电脑屏幕上移开。他先是看向张总工,眼神中带着尊重,随后缓缓扫视了在场的每一位成员。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捏住了青花瓷茶杯的杯耳。
过了几个呼吸的沉默,他极其平稳地将杯子放回光洁的桌面上,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张总工……”杨简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非常理解您基于科学原理所提出的质疑,包括您刚才重点剖析的这个场景——风暴的形态结构、沙尘颗粒在低重力下的运动轨迹、飞船在模拟气流中颠簸的倾角、乃至镜头最终定格时,男主角头盔面罩上沙砾撞击的密度分布……”他的语速不疾不徐,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如数家珍,仿佛精确的手术刀在剖析问题核心。
“艺术不能完全凌驾于科学之上,但艺术也的确需要高于生活的表达。张总工,我并非要说服您改变科学立场,而是希望我们共同寻找一个平衡点——在确保电影核心故事精彩、观众体验震撼的前提下,如何最大程度地让影片所涉及的科学设定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
张总工闻言,镜片后的目光闪烁,陷入短暂的思考。
很快,他脸上露出一丝释然和理解。他明白了,对于一部面向大众的商业科幻电影来说,杨简所追求的平衡点才是正确的方向。
电影终究不是科普纪录片,只要大方向正确,核心逻辑自洽,一些必要的戏剧化处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他本身也不是那种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人,否则也无法成为重大航天工程的总工程师。
“杨导说得很有道理。”张总工微微颔首,表示了认可。
随着科学顾问不再坚持纯理论的绝对严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便顺畅了许多。
大家围绕着如何合理化这个关键场景,提出了各种富有创意的技术细节补充和视觉呈现方案。
整整一天的研讨下来,《火星救援》剧本中涉及的所有关键科学设定都得到了充分论证和优化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