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同行业的反应(3 / 5)

加入书签

业务逐渐被边缘化。华艺的电影发行份额从2012年、2013年的10%-12.5%,暴跌至2014年的2%,排名第八,截止到今年9月份,进一步降至4.5%,跌出了行业前三甚至前五,丧失了电影行业的御三家的地位。

实际上前世华艺兄弟在今年年底的几次高溢价收购债未来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也为商誉减值埋雷。

为绑定明星和导演,华艺兄弟高溢价收购了成立仅一天的东阳浩瀚,以及资产为负的东阳美拉。这些收购伴随着高额的业绩对赌,不仅被市场质疑是“高价购IP”或“向明星和导演输送利益”,也积累了巨大的商誉。后期当这些标的业绩不达预期或市场环境变化时,就导致了大规模的商誉减值,严重拖累华艺兄弟净利润。

杨简这个挂壁可是知道华艺未来走势的,他们在实景娱乐投入巨大但是回报不佳。

有分析指出目前国内超半数的实景娱乐项目尚处于亏损状态。华艺启动的那些实景娱乐项目还会面临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国际巨头的激烈竞争,以及华艺选择的地理位置偏远,这就会遇到客流不及预期等问题,亏损是必然的。

去电影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导致华艺兄弟战略重心分散,资源未能集中用于强化最核心的电影内容创作。加之核心创作人才的流失或独立,导致华艺兄弟后续高质量电影IP的持续产出能力减弱,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当其他公司推出爆款电影时,华艺却显得乏力。

他们最为依仗的就是马大刚,但是当马大刚不再是那个贺岁片之王,观众的需求出现变化的时候,加上实景娱乐板块和游戏板块也出现问题的时候,华艺出问题也是必然的结果。

多元化扩张和大量投资并购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导致华艺负债增加,截至9月份,也就是三季度末,华艺的总负债达到了41.6亿元,资金层面存在不小的压力。即便获得阿里和藤讯两大互联网巨头的投资,仍然难以摆脱缺钱的事实。

王重骏提出去电影化的战略,初衷是为了突破电影行业的天花板,寻找更稳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梦想成为华夏的迪士尼。短期内,华艺通过资本运作和投资获益,确实是为公司带来了账面上的繁荣和业务结构的多元化。

然而,从长远看,这一战略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最核心的优质电影内容的持续产出和竞争力的维护;许多跨界投资并购代价高昂且未能形成真正协同效应的业务;分散了资源和管理精力。

最终,这一世的华艺也会像前世的发展路径一样,不仅未能成功建立起理想中的多元化娱乐帝国,反而削弱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最终陷入了长期的业绩困境。

华艺兄弟的案例也说明,内容公司的核心始终是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能力,任何多元化扩张如果脱离了核心内容的支撑,就如同无源之水,难以持久。

不过,通过去电影化获得巨大利益的大小王现在肯定不会去考虑失败的问题,因为他们正在成功。

即便是有报道指出,以电影起家的华艺兄弟似乎正离电影核心圈越走越远,大小王也只会对此嗤之以鼻,毫不在意。

估计还会再心里偷着乐:“我们的快乐,你们不懂!”

并非所有公司都像华艺那样开始转向“自省”和“调整”。星美影业的相关负责人在私人场合的反应就更为激烈和负面一些。

“妈的!杨简真是吃饱了撑的!”星美的一位高管在私下饭局上骂骂咧咧,不过他也只敢在私底下发发牢骚,公开的场合,屁都不敢放一个,“就他清高?就他规矩大?行业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下好了,搞得风声鹤唳,大家以后还怎么玩?”星美旗下的院线规模不算小,以往在一些重点影片的排片和票房数据上,也并非全然清白。他们担心杨简此举会引来监管的持续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