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新机遇(2 / 6)
肉,直击人心。
徐觅导演功不可没,她像一位高的雕刻家,精准地挖掘并释放了纪怜淮身上最宝贵的东西——真实。
这部电影,是近年来华语文艺片不可多得的、饱含诚意的杰作。”
专业圈层的肯定如同点燃了引信,口碑迅向大众层面爆炸式蔓延。
社交媒体上,尘光掠影后遗症、纪怜淮演技炸裂、徐觅导演太会拍了、今天也为陈默流泪等话题持续霸占热搜榜前列。
观众们自地剪辑电影中的感人片段,撰写长篇观后感,讨论着每一个触动心弦的细节。
纪怜淮的微博粉丝数迎来了一波高质量的增长狂潮,新增粉丝中,大量是注重作品质量、欣赏演技的“事业粉”
和“演技粉”
。
各种高端品牌的代言邀请和规格前所未有的商业活动邀约,如同雪片般飞向她的团队。
徐觅的电话更是几乎被打爆。
曾经需要她带着剧本四处奔波寻找投资的境况彻底逆转,如今是各大制片厂和资本方主动追着她,热情询问她的下一个项目计划。
她和她的核心团队,凭借《尘光掠影》这部扎实的作品,真正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圈站稳了脚跟,被誉为最具潜力和人文关怀的新生代现实主义导演翘楚。
当然,成功的花环背后,是外人难以想象的、近乎苦行僧般的艰辛执着与对艺术极限的追求。
《尘光掠影》的拍摄历程,本身就是一场对创作初心的淬炼。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千禧城高展中,一片即将被拆除的旧城区。
女主角陈默,是一名先天中度听力受损的年轻女孩,依靠昂贵的助听器和艰苦习得的读唇能力,才能勉强在喧嚣的世界中维持基本的沟通。
她在一条充满岁月痕迹、即将消失的老街上,经营着一家从外婆手中接过的、生意清淡的旧书铺。
电影没有刻意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陈默安静而敏感的视角,如同一位沉默的记录者,平静地观察并呈现着老街坊邻里的日常琐碎、拆迁来临前的人心浮动、不可避免的矛盾与伤感离别。
以及她与一名前来进行拆迁评估,却内心同样充满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年轻工程师之间,一段乎情止乎礼、若有若无的,充满克制与遗憾的情感涟漪。
为了无限贴近“陈默”
这个与她本人生活经验相距甚远的角色,纪怜淮在电影开拍前三个月,就毅然推掉了所有非必要的商业活动和通告,近乎“隐身”
,全身心沉浸到角色的准备工作中。
她的第一站,是千禧城一家颇有声望的聋哑教育学校。
她不是去做秀,而是真正地“生活”
在那里。
她跟着经验丰富的手语老师,从最基础的字母和常用词汇学起。
一堂课往往持续数小时,纪怜淮反复练习每一个手势,力求精准到位,直到手腕酸痛、手指僵硬也不停歇。
尽管电影中的陈默主要依靠读唇和书写交流,但纪怜淮坚信,学习手语是打开听障人士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能帮助她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表达习惯以及那种与声音世界隔阂所带来的独特感知方式。
更挑战极限的是,她请专家专门定制了一对能模拟中度听力受损效果的耳塞。
在体验生活期间和筹备期的很多时候,她会长时间佩戴这对耳塞。
刹那间,世界仿佛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模糊的玻璃罩。
周围的声音变得遥远、扭曲、含混不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异常困难,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会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
她需要更加依赖视觉,观察对方的口型、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动、眼神和肢体语言。
这种切身的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