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新机遇(3 / 6)
验,让她对陈默日常所处的“静默世界”
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
剧本围读阶段,纪怜淮和导演徐觅进行了无数次长达数小时、甚至通宵达旦的深度沟通。
她们逐字逐句地分析剧本,探讨陈默每一个看似平淡的动作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每一个眼神应该传递出怎样复杂而层次分明的情绪。
纪怜淮为此写下了数万字的人物小传,详细构想了陈默的童年经历、家庭背景、她对每一本旧书的情感、与每一位老街坊相处的点滴细节,为她构建了一个完整、真实、有血有肉的生命历程。
“陈默的‘默’,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不能言说,更是她内心的一种常态,一种保护色。”
在一次深夜的剧本讨论中,徐觅捧着热茶,眼神锐利而专注,“她习惯了安静地观察这个世界,习惯了将所有的情绪、喜悦、悲伤、愤怒,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但我们要相信,她的内心世界绝非一潭死水,而是丰富的、敏感的,甚至是暗流汹涌的。
我们这部电影最大的挑战和魅力,就在于如何精准地呈现这种内在的、汹涌的情感波澜与外在的、近乎固执的平静隐忍之间,那种极致的张力。”
纪怜淮深深认同徐觅的解读。
她主动放弃了所有可能显得“美”
的、带有表演痕迹的处理方式。
她素颜出镜,任由化妆师将她的皮肤打造出缺乏保养的粗糙感;她穿着剧组精心做旧的、洗得白甚至有些磨损的衣物;她刻意调整了自己的行为节奏,动作比平时放缓半拍,带着一种长期处于安静环境中形成的迟缓;她的眼神常常不是直视,而是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观察式的游移,流露出不易察觉的疏离和自我保护。
有一场重头戏,是陈默得知书铺最终无法保留,她深夜独自一人,在昏暗的灯光下,默默整理陪伴她多年的书籍,准备告别。
那场戏,纪怜淮主动要求清场,只留下必要的摄影师和导演在远处。
她一个人坐在布满灰尘、散着霉旧纸香的旧书堆里,一坐就是整整一个下午。
没有台词,没有大的动作,她只是静静地抚摸着每一本书的封面,回忆着与它们相关的点点滴滴,任由情绪慢慢沉淀、酵。
直到黄昏时分,残阳的光线透过破旧的窗棂,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摄影师捕捉到了那个瞬间——她的眼眶微微泛红,却没有泪水滑落,眼神里交织着对过往的不舍、对现实的无奈、一丝释然,以及更深的、对未来的迷茫。
那种由内而外散出的复杂情绪,极具感染力,让透过监视器观看的徐觅和摄影师都忍不住红了眼眶,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带入了那个悲伤而静谧的氛围中。
徐觅和她的整个团队,同样秉持着精益求精、近乎苛刻的专业态度。
为了找到那条既能体现老城烟火气又确实面临拆迁命运,充满故事感的老街,美术指导和选景团队几乎跑遍了千禧城及周边所有待拆迁的区域,拍摄了数千张照片进行比对筛选。
灯光师为了营造出最贴合人物内心世界的自然光效,反复调试灯具的角度和色温,不惜熬夜等待最理想的拍摄时机。
剪辑师为了几帧画面的节奏和情绪衔接,可以坐在剪辑室反复修改几十遍,追求那种“多一帧则冗,少一帧则缺”
的精准感。
整个剧组都笼罩在一种对作品极致负责、对艺术充满敬畏的创作氛围中。
每一个环节的严谨,才最终汇聚成了《尘光掠影》打动人心的力量。
电影上映后第三周的一个下午,持续的好评和不断酵的热度,让纪怜淮沉浸在一种疲惫却欣慰的情绪中。
她正在公司的录音棚里,为《星骸挽歌》进行最后的配音收尾工作。
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