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一种研讨(2 / 6)
的夜晚,还习惯吗?”
西园寺导演示意她们在对面坐下,声音平和舒缓,如同与老友闲话家常,瞬间便化解了纪怜淮和徐觅心中最后残留的一丝拘谨与紧张。
“非常好,这里的环境宁静祥和,让人很容易沉下心来。”
纪怜淮微微欠身,真诚地回答,她能感觉到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在引导人向内观照。
徐觅也点头附和:“是的,导演。
这里的氛围,让我们对创作有了更不一样的感受,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可以更仔细地打磨每一个想法。”
“心能静下来,是好事,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西园寺导演微微颔,目光扫过窗外那凝练的枯山水景观,“《星骸之语》这个故事,其最核心的内核,正是关于一个在浩瀚喧嚣、几乎令人迷失的宇宙背景下,如何寻找并坚守内心那片寂静之地,又如何在那极致的寂静中,去敏锐地聆听、感知那些跨越了漫长时空、几近湮灭的文明记忆所出的微弱回响。
我们需要一颗真正沉静、专注且开放的心,才能触摸到这个故事最深层的脉搏和呼吸。”
没有过多的寒暄与客套,研讨直接切入了最核心的部分。
西园寺熟练地操作着面前一个造型极简的触控板,霎时间,素白的墙壁上亮起,投射出《星骸之语》极其复杂和精密的剧本结构框架、人物关系图谱、以及关键场景的情绪曲线图。
那庞大而严谨的体系,让即使是经历过《星骸挽歌》这种大型制作的纪怜淮和徐觅,也不禁在心中暗暗惊叹其构思的宏大与细致。
西园寺并没有一开始就逐场逐句地分析剧本台词,而是先用他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的创作初衷、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思考,以及他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与观众探讨的终极命题。
他从人类文明与生俱来的、对星辰大海的向往与探索本能谈起,引申到在科技近乎无限扩张、效率至上的未来社会,个体与自身文化历史根源、与集体记忆之间所产生的深刻断裂与疏离感;再从记忆如何定义个体乃至文明的“存在”
本质,探讨到不同智慧文明对“永恒”
与“永生”
这一概念可能存在的迥异理解与实践。
他的话语不急不缓,引经据典,从地球东方的禅宗哲学到西方的存在主义,从古老的苏美尔神话到最前沿的宇宙社会学假说,皆能信手拈来,却又总能巧妙地回归到故事本身的具体情境和人物命运之上,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宏大命题,与“星”
这个具体角色的情感轨迹和心灵成长紧密地、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纪怜淮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仿佛在接受一次精神层面的深度洗礼与重塑。
她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西园寺导演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巨大的文化和语言障碍,触动全球不同背景观众的心弦,正是因为其创作根系深深地扎入了对人类共同命运、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关怀之中。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承载着沉重思考的、关于文明兴衰、记忆传承、身份认同与生命意义的哲学寓言。
随后,讨论的焦点逐渐收缩,集中到了女主角“星”
的身上。
西园寺导演将目光投向纪怜淮,那目光充满了审视,但也带着鼓励和期待:
“纪小姐,‘星’这个角色,其最大的表演难度和魅力所在,就在于她极其复杂的、内外反差巨大的层次感。
她的‘表’,是顶尖的文明痕迹修复师,理性、逻辑严密、工作效率极高,情绪极度内敛,甚至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带着一种刻意为之的冷漠和疏离。
这是她的职业要求,是她长期面对死亡和废墟所形成的保护壳,也是她用来隔绝自身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