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这是在做什么(3 / 7)

加入书签

、不同性质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星海制片基地”

的虚拟制片中心,是其核心科技实力的体现。

它并非简单的绿幕棚,而是一个庞大的、由高性能计算集群驱动的沉浸式模拟环境。

纪怜淮需要进入一个被称为“感知茧房”

的特制舱室。

这个茧房外观像一个巨大的、光滑的白色蛋形舱,内部则配备了最先进的全向动作捕捉系统、高分辨率眼球追踪、微表情传感器阵列,以及能够模拟触觉、温度甚至气味反馈的体感衣。

最重要的是,她佩戴的vr头显能够提供接近人眼极限的视场角和分辨率,结合环绕立体声系统,足以以假乱真地重构出任何预设的场景。

次进入“感知茧房”

进行全沉浸排练的经历,对纪怜淮来说是震撼且充满挑战的。

当舱门闭合,系统启动的瞬间,她眼前的现实世界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经过精心渲染的、“默示者号”

勘探船驾驶舱的内部景象。

不仅仅是视觉,她能“感觉”

到座椅的材质和弧度,能“闻到”

舱内循环空气带着的微弱臭氧和金属味,能“听到”

引擎低沉的嗡鸣和仪器规律的滴答声。

这种级别的沉浸感,远之前的实体模型结合绿幕的体验,让她几乎瞬间就相信了自己正身处遥远的星海之中。

西园寺导演和徐觅在控制室内,可以通过巨大的主屏幕看到纪怜淮的第一视角画面,以及由系统实时生成的、融合了纪怜淮虚拟化身和cg环境的完整场景。

他们可以通过通讯系统与纪怜淮对话,也可以直接调整环境参数,比如改变星云的颜色、调整恒星的亮度、甚至模拟突如其来的陨石雨或能量风暴。

初期排练的重点,集中在“星”

独自在飞船内进行长时间航行的日常片段。

这些片段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至关重要,用于建立角色的生活质感和平静表面下的内心暗流。

纪怜淮需要演绎“星”

如何有条不紊地检查系统、记录数据、进行体能维持训练、在有限的休闲时间里阅读电子书籍或凝视窗外的星海。

西园寺导演的要求极其细致:她操作虚拟控制界面的手势必须带有资深宇航员特有的熟练和效率;她独自进餐时细微的咀嚼动作和偶尔的走神,要能透露出习惯性的孤独;她凝视星空时眼神的焦距变化,要能反映出她内心时而放空、时而陷入深思的状态。

这是一项极其耗费心神的工作。

纪怜淮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信念感,让自己完全相信虚拟环境就是真实,同时又要精准控制身体的每一个微小反应,以符合导演的要求。

一场看似简单的“早餐”

戏,他们反复排练了十几次,只为捕捉到“星”

在吞咽营养膏时,因读到一段关于地球故乡的描述而喉头微不可察的滚动,以及随后她迅收敛情绪,恢复平静的瞬间。

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让纪怜淮对“星”

的理解进入了更微观、更内在的层面。

徐觅作为导演,则沉浸在虚拟制片提供的巨大创作自由中。

她可以实时调整虚拟摄影机的位置、焦距和运动轨迹,尝试各种大胆的构图和运镜方式,而无需担心实体拍摄中的物理限制。

她现用一个极近的特写镜头捕捉纪怜淮眼球倒映的星云变化,能极好地外化角色内心的波澜;或者用一个漫长的、环绕“默示者号”

的太空镜头,来强调其在这片死寂星域中的渺小与孤独。

她和摄影指导、视觉特效团队紧密合作,预先可视化了大量复杂镜头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后期制作的效率和精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