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o章 畅谈手工文化的未来(4 / 5)
>李佳也点头:“场地协调和后勤保障我来跟进,林教授说国家会支持,那我们就把标准定高一点,办就得办出气势,办出影响力。”
大家相视而笑,气氛热烈而温暖。
“那就这么说定了。”
周教授站起身,举起茶杯,“为传统手艺的传承,干杯——虽然没酒,但心意到了。”
众人纷纷举起茶杯,轻轻碰在一起。
窗外阳光洒落,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仿佛也为这场即将启程的文化盛事,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希望。
包间内,笑声与茶香交织,窗外阳光正好。
这一刻,食物的温度与话语的真诚,共同编织出一场关于传承与希望的对话。
“你们的想法真的是太棒了!
如果可以收徒弟的话,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收下。
我非常愿意将我如此精湛的技艺传授给这些年轻人啊。”
木雕大师陈大山面带微笑,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接过话头说道。
陈大山感慨地继续说道:“以前我总是忧心忡忡,觉得我们这一行恐怕要后继无人了。
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啊,都太浮躁了,他们觉得做木雕既慢又苦,根本不愿意去学。
可是今天看到这么多充满朝气的新面孔,还有人能想到用玻璃、贝壳等材料来进行创新,我心里真的是踏实多了。”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欣慰和对未来的希望,仿佛看到了木雕艺术在这些年轻人手中焕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陆子谦腼腆地笑了笑:“其实我当初也犹豫过要不要坚持苏绣。
但刚才听到您说‘以心传世’,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值得了。”
李佳在一旁笑意盈盈地望着今天参加决赛的手工艺人们:“你们可能想不到,早在决赛结开始之前,陈总就已经在规划怎么把你们‘挖’进我们公司了。”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俏皮,“她不仅准备了一个系统化的手工艺培训项目,专门培养像你们这样的匠人新力量,还设计了多元的展路径——想当老师传道授业,可以;想直接把自己的作品上线电商,也没问题;甚至,我们打算筹备全国巡展,把你们的作品带到全国各地的美术馆、文创市集,让更多人看见。”
她语气轻快却笃定:“这不是临时起意的合作,而是完整的生态布局。
五险一金全配齐,工作室资源开放共享,连创作材料的供应链都打通了。
你们要做的,只是安心创作。”
“真的?”
苏瑶猛地抬起头,指尖不自觉地抚上胸口,像是被什么击中了心弦,“我一直以为……最多就是接几个定制单,赚点外快而已。”
“远远不止。”
陈梦瑶接过话,声音沉稳而坚定。
她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匠人,仿佛在许下一个郑重的承诺:“我们要建的,是一个可持续的手工艺共生系统。
你们不是外包,不是代工,而是真正的‘共创伙伴’。
每一件从我们平台售出的作品,都会标注创作者的名字,附上二维码——点开,能看到你制作时的场景、灵感来源,甚至是你家乡的一缕风、一片叶。
消费者买的不再只是一个杯子、一盏陶灯,而是一段有温度的故事,一种被重新唤醒的生活美学。”
她顿了顿,声音微微颤:“我们想让世界知道,手工艺不该被遗忘在角落,它值得被尊重,被看见,被珍藏。”
周明德缓缓放下筷子,指尖还沾着一点茶渍。
他望着手中的青瓷小盏,那釉色如晨雾初散,温润含光。
这位烧瓷三十载的老匠人眼眶微红,低声道:“我这一辈子,守着窑火,灰头土脸,别人总说‘这行没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