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花魂琴心(1 / 3)

加入书签

曹州这个地方,以牡丹闻名天下。每到谷雨时节,千亩牡丹竞相开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游人如织,都来观赏这“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盛景。

在众多牡丹中,最名贵的当属“魏紫”。这魏紫花色紫红,花瓣层层叠叠,少则二百余瓣,多则三百有余,花冠硕大,艳冠群芳。但老花农们都说,这魏紫与别个不同,花色虽艳,却总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哀愁。清晨露珠挂在花瓣上,犹如美人垂泪;傍晚夕阳余晖中,又似含忧带怨。这其中,有个流传已久的传说。

话说百余年前,曹州城东有户姓魏的人家,家中独女名唤紫娘,生得眉目如画,更有一副菩萨心肠。紫娘年方二八,与邻家青年李远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两家父母早已默许这门亲事,只待选个良辰吉日,为他们完婚。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北疆战事吃紧,朝廷征兵文书下到曹州,凡年满十八的男子皆需入伍。李远那年刚好十八,离别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

分别前一晚,两人在村外的牡丹园中相约。李远折下一枝含苞待放的牡丹,递到紫娘手中:“此去边关,生死难料,你若等我,便以这牡丹为证;若遇良人,也不必为我守候。”

紫娘泪如雨下:“我心中唯有你一人,此生不渝。你必平安归来,我在此植牡丹千株,待你回还。”

次日,李远随军远征。紫娘依诺言,在自家后院辟出一片园子,亲手栽下数百株牡丹,日日精心照料,夜夜对月祈祷。

春去秋来,牡丹开了又谢,边关战事却迟迟未止。紫娘每日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远眺,从清晨到日暮,手中的帕子不知被泪水浸湿了多少回。

三年后的一个春天,与李远同去从军的同乡带回噩耗:李远所在的部队遭遇敌军伏击,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紫娘闻讯,当场晕厥。醒来后,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只是终日坐在牡丹园中,以泪洗面。父母百般劝慰,她只是摇头,眼中已无光彩。

“他说过会回来,我信他。”紫娘反复念叨着这一句。

又过了七日,紫娘已是油尽灯枯。她勉强起身,走到园中最早与李远定情的那株牡丹旁,轻声道:“我愿化身为花,千年等待,不信春风唤不回。”

说罢,泪尽而亡,年仅十九岁。父母悲痛欲绝,依她遗愿,将她葬于牡丹园中。

说也奇怪,自紫娘去世后,园中一株原本普通的牡丹,竟渐渐生出异变。花色转为深紫,花瓣层层叠叠,比寻常牡丹大上一倍,香气也更加清幽。只是这花无论开得如何绚烂,总带着一股淡淡的哀愁,观者无不心动。花农们都说,这是紫娘的精魂所化,便取名“魏紫”。

自此,曹州魏紫名扬天下,但那份哀愁,却百年不散。

时光荏苒,转眼百年过去。曹州牡丹愈加繁盛,每年谷雨花会,吸引四方游人。

这一年花会,来了一位名叫张逸的琴师。他年纪不过二十五六,却已游历大江南北,一把古琴从不离身。据说他的琴艺已臻化境,能引百鸟和鸣,能使落花返枝。

张逸一到曹州,便被魏紫的声名所吸引,直奔魏紫园。时值花期,园中魏紫开得正盛,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但张逸细观之下,果然察觉这魏紫与众不同——花色虽艳,却总似蒙着一层薄雾;花香虽浓,却隐隐带着一丝苦涩。

他在一株最为茂盛的魏紫前驻足良久,忽然对园主道:“晚生冒昧,敢问这株魏紫,可否让我日夜守护?我愿出三倍银钱。”

园主见他言辞恳切,又知他是闻名遐迩的琴师,便应允了。

自此,张逸在魏紫旁搭一简易草庐,日夜相伴。白天他观花不语,夜晚他便取出古琴,对花轻抚。琴声幽幽,如泣如诉,连园中其他牡丹似乎都侧耳倾听。

第一夜,他弹的是《高山流水》,魏紫在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