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安魂灯(2 / 3)
到了已故的亲人。更有人声称在镇外山谷中看到了游荡的鬼影。
书林心中愧疚,知道这场灾祸是自己轻率之举所致。他想起地方志中曾提到,百年前那场瘟疫中,云游道士制作引魂灯时,有一位当地女子协助,懂得安抚亡灵的法门,被称为“观灵师”。书中记载,这一脉传承并未断绝。
经过多方打听,书林终于在镇子最西头的一间简陋茅屋中,找到了当代观灵师——一个年约六旬、双目却炯炯有神的老妇人,姓顾。
顾婆婆听完书林的讲述,长叹一声:“年轻人不知轻重啊。那山谷中积聚的,是百年来无人祭祀的孤魂。你用的古墨,加上瘟疫遇难者的名字,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唤醒了沉睡的亡灵。它们以为引魂的时候到了,纷纷前来,却发现并无接引之人,自然怨气冲天。”
“晚辈知错了,求婆婆指点,如何才能平息这场魂乱?”书林诚恳请教。
顾婆婆沉吟片刻:“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你引发的,需得由你来平息。但要安抚这数百孤魂,单凭你我之力不够,需得制作一盏特殊的‘安魂灯’。”
她告诉书林,安魂灯的制作极为讲究——必须以七年生的桂竹为架,上覆特制的桑皮纸,用朱砂混合辰州砂、鸡血墨书写往生咒文,灯内则需放置五谷、盐茶和一枚开了光的铜钱。
“最难得的是,”顾婆婆神色凝重,“需有一滴自愿之人的指尖血,混入墨中,以示诚心。”
书林毫不犹豫:“晚辈愿出血。”
顾婆婆看着他,点点头:“取血只是第一步。放安魂灯时,需在子时三刻,月正中天之时,且必须在你昨夜放灯的原处。届时我会诵经安抚亡灵,但你需有心理准备——孤魂被惊扰,怨气已生,恐怕不会轻易离去。”
接下来的三天,书林帮着顾婆婆准备材料。桂竹要选向阳生长的,桑皮纸需手工捶打百下,朱砂要研磨七七四十九圈...每道工序都有讲究。
这期间,镇上的怪事越来越多。有人家半夜听到敲门声,开门却不见人影;牲畜焦躁不安,对着空气狂吠;甚至有人在井水中看到了不该存在的倒影。
第三天黄昏,一切准备就绪。顾婆婆却眉头紧锁:“我方才卜了一卦,今夜月圆阴盛,孤魂力量会达到顶峰。单靠安魂灯,恐怕难以完全平息这场魂乱。”
“那该如何是好?”书林急切问道。
顾婆婆沉思良久,缓缓道:“除非...能找到那个名叫林秀娘的尸骨,好生安葬,让她得以安息。她是被你的天灯唤醒的第一个魂魄,也是所有孤魂的引路人。若她不安息,其他魂魄也不会离去。”
书林想起那本地方志,上面记载林秀娘家住镇东,全家葬于自家后院,因为当时无人敢外出埋葬死者。但百年过去,地形变迁,哪里还能找到确切位置?
夜幕降临,书林和顾婆婆带着安魂灯来到山谷。与前几日不同,今晚的山谷格外寂静,连虫鸣都听不见。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土和檀香混合的怪异气味。
子时将近,书林按照顾婆婆的指示,在山谷中央清理出一片空地。顾婆婆则用白粉画了一个大圈,周围插上七盏油灯,布置成简易的法坛。
“记住,无论如何,不要离开这个圈子。”顾婆婆郑重叮嘱。
子时三刻,月正中天。书林点燃了安魂灯。与普通天灯不同,安魂灯发出柔和的白光,缓缓上升。与此同时,顾婆婆盘膝坐下,敲击木鱼,诵念往生咒。
起初,山谷中只有顾婆婆的诵经声和木鱼声。但随着安魂灯升高,四周渐渐浮现出点点绿光,与那夜所见如出一辙。
这一次,书林看得更加清楚。那些绿光确实是人形,有的佝偻如老人,有的矮小如孩童,个个面目模糊,衣衫褴褛,缓缓向圈子靠近。
顾婆婆的诵经声越来越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