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4章 我有一个盆友(3 / 5)
的明枪,躲开高额的暗税?”
“剩下的路,其实说白了,最方便和直接的,就是商业回购,或者像你刚才说的,私下洽购,本质上也是商业行为,只是形式不同。还得是我们自己,真金白银地,想办法凑钱,去跟人家买回来?哪怕那东西原本就是我们的?”
食堂里一时间安静下来,只剩下远处保洁员推着清洁车发出的哐当声。
李乐的目光落在已经凉透的饭菜上,良久,他抬起头,看向荆明,“荆师兄,你跟我说这些,是想让我做什么?或者说,我们能做点什么?”
荆明回看着他,眼神坦诚,“我那位同学在嘉实德内部,或许能提供一些关键信息,甚至帮忙牵线搭桥,但真正要推动这事,需要更有能量的人脉和资源。”
“私下洽购,需要一个可靠的、有实力的、并且懂得如何操作的中介或者买方。拍卖行只认钱和信誉。我想问问,你有没有可能,或者认不认识这样的人,能出面去和嘉实德谈一谈?”
“至少,先去探探路,摸摸对方的底牌和心理价位。但最关键的第一步,是需要一个合适的买家角色的出现。”
李乐看着荆明眼中那混合着学者热忱与现实无奈的微光,又瞥了一眼张凤鸾那依旧不忿却同样关注的神情,慢慢坐直了身子。
“荆师兄,你和脏人一唱一和的,兜了这么大一圈子,从竹简敦煌卷的价值,骂到卢芹斋,再分析遍回流的路子......可我绞着,你这心里头,盘算的不止是买回来这么简单吧?这里头,是不是还有别的想头?”
荆明闻言,先是一顿,随即嘴角慢慢扯开一个极淡的弧度,转头看向一旁兀自龇牙的张凤鸾,“诶,瞧见没?我就说么,瞒不过这小子。他这鼻子,灵得很。”
张凤鸾含混地“唔”了一声,翻了个白眼,“所以唔佛了吧,对他就得鸡来鸡去。”
荆明转回头,两手压着餐桌,“确实不止是买回来那么简单,也不是只这几件东西,我是想....能不能借着这次机会,摸索一条新路子。”
“新路子?”
“嗯。你说依法追索,难如登天,商业回购,推高物价,还可能刺激黑市,捐赠又卡在高额税费上。国家现在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每年那点文物回收专项资金,撒胡椒面都不够,不可能指望这个买回所有好东西。国力还没到那个份上,看人脸色,说话不够响,钱包也不够鼓,还得被当冤大头。”
“那怎么办?干看着?或者就靠几个爱国富豪零星地、天价地往回买?那不成样子,也绝非长久之计。”
李乐没插话,静静听着。
“我的意思是,能不能由民间资金先行出面,进行商业谈判和收购,但这个民间资金,不是散兵游勇,它的背后,最好能有清晰的、正当的最终归属指向,比如,某家国家级或重点大学的博物馆、图书馆,或者有资质的公立研究机构,像敦煌研究院的樊老师那边。”
“而且,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民间收藏机构或者个人出面,灵活,谈判空间大,不那么扎眼,不容易被抬价,别当冤大头。”
“第二,东西回来,最终是进入公立收藏研究机构,公益性质明确,这本身就具有示范效应。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荆明抿了抿嘴唇,目光扫过李乐和张凤鸾,“我们可以尝试争取由这些官方或半官方的学术收藏机构,出面去向海关、税务部门申请,依据《公益事业捐赠法》和一些关于珍贵文物入境的特殊政策,尝试申请减免关税和增值税。”
“如果这条路能走通,哪怕只是为这一批东西特事特办申请下来,其意义就远超这批竹简和文书本身。”
“不仅仅是为国家抢救回一批珍贵文献,更是一次极有价值的实践。它的整个流程——如何谈判、如何交易、如何申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