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2章 实验室里的年轻人(3 / 5)

加入书签

>

“还有招人,是真费劲,人家一听冰天雪地,心里先打个怵,咱待遇再加码,有时候也拗不过人家对南方暖和地界儿的向往。这点,老宋肯定有体会。”

宋襄推了推眼镜,点头接话,“确实,去年咱们开出比南方同行还高百分之十五的薪资,想挖两个的微动力和伺服电机方面的人,可人家最后婉拒的理由就是觉得冰城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窄,技术交流氛围不如长三角。”

“这种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气候适应、未来发展圈子、甚至子女教育环境,回家看望父母、过年,都成了考量因素。”

“这不是用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要我说,从实验室长远发展看,分散布局,贴近人才高地和技术前沿,肯定是利大于弊。”

听了宋襄的话,郁葱咽下嘴里的饺子,补充道,“不光是人才,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分散布局确实能接触到更前沿的讯息和更活跃的思维碰撞。”

“就拿鹏城说,不只是电子配套,那边整个的创投氛围、对失败的高容忍度,对搞无人机这种快速迭代、试错成本高的项目特别友好。”

“有时候,不是技术本身多难,而是需要一个能快速把想法变成原型,原型又能迅速得到市场反馈的环境。这点,冰城甚至燕京都比不了鹏城。我觉得乐哥这思路没错,相当于给不同的技术种子找到最适合它生长的土壤。”

“大葱这话不假,可南橘北枳的事例也不少,”宋襄看了眼郁葱,“首先就是管理成本会急剧上升。按李乐的构想,四个研发中心,地理隔离,沟通成本怎么算?每周开视频会议?有些技术难题不是电话里能说清的。”

“设备资源怎么配置?难道每个地方都配一套几百万的精密仪器?这预算肯定爆表。如果设备跟着项目走,来回调度运输、安装调试,耗时耗力还容易出问题。”

“尤其,核心技术的保密和协同,原来在一个楼里,签个保密协议,物理隔离就好办,现在天各一方,流程怎么设计?权限怎么划分?这些都是非常现实且棘手的难题。和这些相比,人员安置倒成了最简单的事儿了。”

郁葱看了眼宋襄,又看看李乐,“所以,这就对实验室整体的技术管理和知识共享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必须建立非常高效的内部协作平台,文档管理、代码版本控制、数据共享,这些都得跟上,而且要有强制性的技术交流制度,比如定期轮岗、项目组交叉评审,不然真容易变成几个孤岛,各玩各的,重复造轮子。”

一句话,使得众人都开始陷入沉思。

餐桌上瞬间的安静,让李椽和李笙都放慢了动作,左右瞧着刚刚还大声说话笑闹的这些丑的,好看的叔叔们。

好在,一直安静听着的马闯,开了口,“我倒觉得,技术保密和协同,关键在人,在流程,不完全在地方。”

“不是我说,就实验室现在搞的这些东西,说破天去也就是工业级和预研阶段,还没到那种需要绝对物理隔离的级别。只要权限管得严,流程卡得死,异地也没啥。”

“不就是哪儿合适干啥就搁哪儿干么?多简单的事儿!就像我们院里,有些试验必须在戈壁滩,有些计算必须用超算中心,有些精密加工还得求援兄弟单位。”

“只要权限管得严,流程卡得死,异地也没啥,分开了但目标还是一个啊,为了实验室发展得更好呗。至于协同,现在网络比以前强多了,视频会议、共享文档都能用。是吧,老宋?”

宋襄嗯了声,“马闯这话在理,不能光看眼前的麻烦。分散布局最大的好处是能融入不同的创新生态。”

“鹏城那边电子产业链完整,迭代速度飞快,对无人机这种项目是天然沃土。沪海的资本、信息、国际化程度,对市场开发和转化太重要了。燕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对搞基础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