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2章 实验室里的年轻人(4 / 5)
法和前沿探索是宝库。冰城嘛,”他看向田宇,“机械、材料、自动化的硬核根基不能丢,而且还得加强。这叫优势互补,生态位差异化。”
“我....”
“我.....”
郁葱和田胖子同时开口,互相看了眼,笑笑。
“你先说。”
“哦,好,这几年在国外的实验室,我看了,他们早这么干了。It的媒体实验室,项目团队遍布全球;贝尔实验室鼎盛时期也在不同地方设有侧重不同的研究中心。胖子,你说。”
田宇摸着下巴,“我想说,冰城这边,是咱们起家的地方,这么多年的积累,工业机器人的机械本体、驱动控制、精密加工这些看家本事,必须扎在这儿,还得继续深化。”
宋襄立刻表示赞同,“胖子这话我同意。冰城是根,是基本盘。这边的优势在于扎实的制造基础和与工大的深度绑定。拆分不是搬家,是扩编,是优化布局。”
“冰城这边要定位成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测试中心。新设的点,更像是触角,去吸收不同领域的养分,反馈回来,进行反哺。”
李乐听着,不时点头,这时开口道,“大家说的都在点上。好处、难处,都摆出来了。”
“胖子、老宋强调冰城的重要性,没错,那是咱们的压舱石,绝对不能丢,反而要投入资源做强,成为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的堡垒。大葱和小陆说的地域优势和技术协同问题,也正是我们需要精细规划的地方。”
“我的想法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基于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格局,做一次主动的战略布局。”
“冰城聚焦硬实力,精密机械、驱动控制、特种材料。鹏城聚焦快反应,无人机系统集成、智能硬件开发、供应链管理。燕京聚焦智能力,算法、软件系统开发、服务、战略合作与高端人才招募。沪海,可以作为一个未来的点,侧重市场拓展、资本运作和国际合作。”
说着,他看向陆小宁,“小宁,你从软件和系统集成的角度想想,这种跨地域的研发协同,技术上有什么好办法能减小损耗?”
陆小宁思考了一下,缓缓道,“可以搭建一个统一的协同开发平台和知识库,所有技术文档、代码、设计图都上传共享,权限严格管理。”
“建立定期的视频技术研讨会制度,比如每周固定时间,各团队汇报进度、讨论难题。关键项目可以组建虚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地方,但通过平台紧密协作。”
“另外,核心技术人员定期轮岗交流也很重要,既能传递知识,也能增强凝聚力。”
“对!”田宇一拍大腿,“让搞软件的也来冰城摸摸机床,让搞机械的也去鹏城看看电路板是怎么贴的,互相了解,协作起来更顺畅。”
宋襄补充道:“管理上,各地可以设一个精干的负责人,直接向我汇报。财务、hR、法务这些支持职能还是集中在冰城,通过信息化手段远程支持各地,避免重复建设。各地只需要配置必要的行政和后勤接口人。”
郁葱跟着插话,“而且这种布局,以后咱们甚至可以承接更复杂的系统级项目。比如,冰城出机械结构和驱动,燕京出核心算法和控制系统,鹏城出电子集成和部分软件,沪海负责市场对接和整体方案集成。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那是不是以后出差机会暴增?机票钱谁报销?”
“你就惦记那点差旅费!放心,亏不了你。不过这也提醒我了,初期人员流动和差旅成本确实会比较高,得做好预算。”
“我说个想法,要不,步子先别这么大,可以先把无人机项目挪到鹏城去.....做个试点,中间有什么问题.....”
“我同意,可以先把无人机项目部搬过去,好长时间不见进展,或许换个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