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设民事司立学政监三(1 / 2)
王承恩拿着纸笔飞快记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心里边记边琢磨:
圣主安排的这些差事,确实是眼下大明最缺的——
这些年后金和鞑靼反复叩关,大同、宣府、山西、北直隶、山东,多少州县遭了兵祸,到处都有没人收殓的尸骨,过去全靠当地人随便挖个坑埋了,埋得浅了,转眼就被野狗刨出来啃食,实在可怜;
顺天府里也聚了不少孤寡老人,还有从鞑靼那边救回来的流民老人,个个风烛残年,连个能依靠的后人都没有,只能在孤独等死;
更别说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冻饿而死在巷子里的也不在少数,早就该有人管管了。
他想起高起潜还在外地督办增雨和蓄塘的事,又赶紧补充道:
“回圣主,高公公按先前的日子,该在冬至节前回京述职。
不过现在受旱的地方差不多都解了旱情,只是各地灾后的蓄塘建设还没稳当,他还得去河南、山东各处盯着看进度。
之前增雨队归他管,蓄塘队归建工管,遇事总协调不上,现在都划到民生局,归民事司统一管,有高公公统筹,后续这些互相推诿的麻烦就能解决了。”
朱有建听了点点头,抬手摸了摸威龙毛茸茸的头,狸花猫舒服地眯起眼:
“就是这个理,统一管理才能拧成一股绳,不打乱仗。
你记好了,等高起潜回来,就让他赶紧把民事司的架子搭起来,先从顺天府试点,把养育堂、养老堂这些先办起来,运转顺了再往其他府县推。”
威龙像是听懂了话,用脑袋蹭了蹭他的手心,喉咙里出咕噜咕噜的舒服声响。
朱有建抱着威龙,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了敲,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眼下先把刘惠妃的祖母从三河县接到香泉镇赡养,那边环境好,也有现成的宅院。
不说她是后宫妃子的家人,单说刘家满门为守三河县殉国,这份忠烈恩情,朝廷就该负责奉养老人,让老太太能安安稳稳度过后半生,不用再孤零零的。”
他抬眼看向站在一旁的王德化,直接把差事派了下去:
“这事你亲自去办,务必安排妥当——
找辆平稳的马车,多派些懂照料老人的宫女跟着,路上仔细些,别让老太太受了颠簸。
等年后高起潜把民事司正式组建起来,全大明各地像这样的殉国者遗属、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都由他牵头规划,按地区设集中赡养的区域,具体的详细计划,让他回来后慢慢琢磨。”
王德化连忙躬身应下,语气恭敬:
“奴才遵旨,这就去安排人手,今日就出去三河县。”
朱有建又想起刘惠妃那股子死气沉沉的模样,眉头微微蹙起,对着王德化补充道:
“还有,你去跟刘惠妃把话说清楚——
她祖父、父母、兄弟姊妹的遗骨,之前埋得潦草,现在需要她亲自主持重新安葬,往后的祭祀也得由她来供奉,这是她作为刘家后人的责任。
告诉她,别一天到晚想着死,搞得好像大明皇宫亏待了她似的!
就按朕这话原封不动地传,不用绕弯子,让她听得明白。”
他顿了顿,语气稍稍缓和些,又道:
“对了,老太太的眼睛是哭瞎的,不是天生的生理性损伤,现在研究院里有不少专攻眼科的医师,让他们好好治治,视力未必不能恢复,身子也能慢慢调养好。
文理科那边不是有个心灵创伤研究室吗?
之后也让他们介入,帮老太太慢慢修复心理创伤——
要是结合神谕会的信仰引导,双管齐下,效果应该会更好,这些事你一并安排下去。”
威龙似乎听懂了这话是在为刘惠妃解忧,用脑袋蹭了蹭朱有建的手腕,出一声轻柔的“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