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 科举制度(4 / 5)

加入书签

不算厚,却用明黄色绸缎仔细包裹的册子,双手呈给李彻。

    李彻接过册子,并未自己翻开,而是直接递给了面前的诸葛哲和霍端孝。

    “子渊,正则,且看看这个。”

    诸葛哲双手恭敬地接过,与霍端孝对视一眼,旋即轻轻解开黄绫,露出了册子朴素的封面。

    当他的目光落在首页那三个浓墨写就的大字上时,整个人骤然一震,瞳孔微缩。

    只见那册子的扉页之上,赫然写着——科举制!

    两人目光更加凝重,他们跟随李彻多年,自然是听李彻讲过‘科举取材’的想法。

    但那终究是想法,奉国的人口资源不足以干这件事,所以一直没有落在实处。

    而如今,陛下是终于准备推进这道国策了吗?

    两人立刻大起精神,一字一行地看下去。

    科举制,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贯穿中国历史一千三百余年,构成了帝国选拔精英的核心通道。

    这是一条相当完善的制度,对于李彻而言,无需绞尽脑汁,拿来即用。

    科举的起点是‘童试’,在州府县举行,考生无论长幼皆称‘童生’。

    通过者方能成为‘生员’,俗称秀才。

    这意味着他们脱离了平民身份,进入了士大夫阶层的预备队,享有了免役、见官不跪等特权。

    接下来的‘乡试’是科举路上的第一道大关,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

    秀才们汇聚一堂,竞争极为激烈,考中者称为‘举人’。

    举人对读书人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不仅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也获得了通往下一阶段考试的通行证。

    全国的举人随后会奔赴京城,参加由礼部主办的‘会试’。

    这是国家级的大考,和后世的高考等级差不多,考中者被尊称为‘贡士’,意为贡献给皇帝的人才。

    若能通过会试,意味着学子们已站在了权力的边缘。

    整个科举制度最后一道关卡,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所有贡士在此接受天子的最终考核,原则上不再淘汰,而是根据成绩重新排定名次,分为进士三等。

    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