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贵人指点,初现转机(1 / 2)
就在僵持不下之际,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家被请来了——唐代的杨贵妃(投影)。她以其对音乐舞蹈的精深造诣和极高的审美情趣,受邀担任艺术指导。
杨玉环轻移莲步,一个个排练场地看过去,并未直接否定任何一方,而是以其独特的温柔和智慧,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观看朱元璋的傩戏时,她微微蹙眉,随后展颜笑道:“洪武陛下气势雄浑,驱邪祈福之心可感。然则,艺术除震慑之外,亦需给人以美感。何不将一些过于激烈的动作稍作圆润处理,加入一些具有仪式感的、缓慢而有力的姿态?刚柔并济,方能彰显其深厚底蕴,而非一味恐吓。”朱元璋虽然觉得“娘们唧唧”,但碍于杨贵妃的声望和礼貌,勉强答应试试。
来到乾隆的昆曲排练场,她静静聆听后,柔声道:“乾隆陛下唱腔婉转,身段优美,深得昆曲三昧。然则昆曲程式严谨,对于不熟悉此道的现代观众而言,或许有些隔阂。何不在保留精髓的前提下,适当简化一些过于繁复的身段和过门,让故事的脉络和情感的表达更清晰直白一些?”乾隆虽有些不愿,但“贵妃娘娘”的意见,他还是慎重考虑的。
对于李世民的破阵乐,她建议:“秦王破阵,武舞之魂在于气势。既然真马难求,何不将重点放在人舞的编排上?加强阵型变化,突出戟舞的力度与节奏感。同时,亦可考虑加入一段文舞作为引子或过渡,表现战争前的准备或战后的和平景象,使得乐舞更有层次,刚柔相济。”李世民闻言,眼睛一亮,觉得此计甚妙。
面对嬴政那标准化的傩舞,杨贵妃沉吟良久,才委婉道:“始皇陛下追求秩序之美,用心良苦。然舞蹈终究是人之情感的抒发。或许……可以在保持整体队形整齐的前提下,允许舞者在表情、或在某些非关键动作的细微处,有那么一点点……极其有限的个人发挥?让这规整的舞蹈,也带上一点点人间的‘生气’?”嬴政面无表情,但紧绷的下颌线似乎松动了一丝毫米。
各位皇帝在杨贵妃的指导下开始微调,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仍是“旧瓶装旧酒”,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意。
这时,慈禧太后作为“艺术顾问”正式登场了。她巡视完各个排练场,把各位皇帝召集到一起,用她那特有的、带着一丝慵懒和不容置疑的语调说道:“杨贵妃说的在理,但还不够。你们现在,顶多算是把老祖宗的东西擦了擦灰,摆了出来。艺术这东西,死守着老规矩有什么用?要源于传统,高于传统!要创新!你们一个个都在模仿,谁想过创造?照搬照抄,那叫匠人,不叫艺术家!”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各位皇帝心中炸响。尤其是“创新”二字,让他们陷入了沉思。他们固守的,究竟是艺术本身,还是自己身为“本朝艺术代表”的执念?
受此刺激,各位皇帝终于放下了部分包袱,开始真正大胆地尝试跨界融合。
朱元璋找来几个喜欢街舞的年轻工作人员,关起门来捣鼓了几天。再出来时,他的“新傩舞”让人大跌眼镜。保留了傩戏的核心面具和驱邪主题,但动作融入了大量街舞的律动、霹雳舞的地面技巧甚至一点点的机械舞元素。古老的鼓点与现代的电子节拍交织,狰狞的面具与酷炫的舞姿结合,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充满力量的视觉冲击力,既传统又前卫。
乾隆也豁出去了,他邀请了一位现代音乐人合作。于是,悠扬的笛箫与清脆的钢琴、电吉他相遇,《长生殿》的经典唱段被重新编曲,融入了流行的节奏和和声,形成了独特的“昆曲POP”。乾隆的唱腔依旧婉转,但伴奏更富现代感,使得古老的爱情故事更容易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李世民与景区的现代交响乐团合作,将《秦王破阵乐》的旋律进行交响化的改编。宏大的管弦乐取代了传统的钟鼓丝竹,将战争的惨烈、胜利的辉煌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