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万古帝王养老院体验记(1 / 2)

加入书签

“颐年殿”先进的智能照护系统,让几位皇帝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每位入住者都配发了智能手环,用于监测心率、血压、定位和紧急呼叫。朱元璋的手环成了“报警器”。他习惯了早起去他的菜园劳作,经常天不亮就偷偷溜出养老院。结果手环的电子围栏功能立刻触发,安静的养老院凌晨时分警铃大作,护工们循着定位匆匆赶来,往往发现老朱正蹲在菜地里专心致志地除草。几次之后,朱元璋对着手环吹胡子瞪眼:“这劳什子,比锦衣卫还盯得紧!”

乾隆拿到智能药盒(按时提醒并分配药物)后,对其简陋的外观深感嫌弃。他找来能工巧匠(手工艺工作人员),用药盒原本分装药物的透明格子,镶嵌上细小的珍珠和青金石,改造成了一个小巧玲珑的“百宝收纳盒”,用来放他每日需要佩戴的玉佩、扳指等小配饰。当提醒吃药的铃声响起,他优雅地打开盒子,欣赏一下里面的珠宝,然后……完全忘了吃药这回事。

李世民的智能定位系统,则清晰地勾勒出了他“文化交流大使”的行动轨迹。屏幕上经常显示他活跃在花园的空地、阳光房等区域,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好奇的老人——他在义务教导大家打简化版的“唐代太极”(融合了他理解的养生功法)。他的定位点,成了养老院里最活跃、最受欢迎的“教学点”。

嬴政对智能系统的态度最为“合作”,也最为“苛刻”。他要求技术人员将所有的提醒功能——起床、用餐、活动、服药、休息——全部按照秦朝的时辰(约两小时为一点)进行重新编程。“卯时日出,即应唤醒;午时日中,准时进膳;酉时日入,必须就寝。”任何一秒的误差都会让他眉头紧锁,认为系统“不够精准,有待优化”。

养老院的营养膳食,由专业营养师搭配,讲究均衡、清淡、易消化。但这显然难以满足各位吃惯了“特供”的皇帝们的口味。

朱元璋对着精致摆盘、分量适中的餐食直摇头:“这啥玩意儿?清清淡淡的,一点油水都没有!咱当年要是有这吃食,早就饿死在皇觉寺了!”他无比怀念他的红烧肉、咸菜疙瘩和糙米饭,甚至几次想溜去厨房自己动手,都被护工“劝”了回来。

乾隆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典范。他对每一道菜都要点评一番:“此清蒸鱼,火候尚可,然淋油时机稍早,未能激发出葱丝的全部香气。”“这芙蓉鸡片,刀工粗劣,薄厚不均,酱汁调配亦失了宫廷御膳的平衡之道。”他要求养老院提供更具“艺术性”和“仪式感”的餐食,让营养师大伤脑筋。

李世民相对随和,能接受现代营养理念。但他总是不经意地提起唐代的美食:“听闻此地产藕,若按唐法,以蜂蜜、酥油煨之,方得真味。”“这羊肉甚好,若仿照‘浑羊殁忽’之法烹制,想必更佳。”无形中给菜单开发提供了“复古”方向。

嬴政对食物的要求再次体现了他的核心思想——标准化。他要求厨房提供每种食材的精确克数、烹饪时间的秒数、以及成品菜肴的营养成分表。“每日摄入盐分不得多于五克,油脂不得多于二十五克,碳水化合物需占百分之五十……”他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用餐,如同在执行一项严谨的科研任务。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养老院组织了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几位皇帝也各展所长,将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朱元璋闲不住,主动申请负责一小块闲置土地,开办了“快乐农耕”体验班。他挽起袖子,亲自示范翻地、播种、施肥,带着一群有兴趣的老人忙得不亦乐乎。没过多久,养老院原本规划为观赏花卉的花园一角,冒出了绿油油的青菜、萝卜苗,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田园野趣,虽然让园艺师有些头疼,却深受部分老人的喜爱。

乾隆凭借其高超的审美,开设了“皇家艺术品鉴”班。他带来高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