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荠菜钻出的那道缝(1 / 3)

加入书签

那股寒意并非来自清明时节微凉的晨风,而是一种更深邃、更形而上的预感,仿佛是古巷本身无声的呼吸里,带上了一丝微不可察的紊乱。

沈星河停下扫帚,挺直了腰,目光穿过薄雾,落在巷子尽头那片去年撒过炭灰的空地上。

几点新绿,顽强地顶开了板结的泥土。

几个刚睡醒的孩子,正穿着棉布小褂蹲在那儿,小手指点着数:“一、二、三……七、八!今年比去年还多两丛呢!”清脆的童音像刚出水的菱角,带着甜意。

沈星河没有走过去,只是隔着一段距离看着,脸上没有太多表情。

孩子们不会知道,昨夜凌晨,他曾提着小锄头来过这里,趁着月光,将这片被踩实一冬的土地悄悄翻松了一遍。

他知道,人们只会记得春天里第一口荠菜的鲜香,不会有人追问是谁在无人知晓的夜里为它松了土。

而这,正是他想要的,是纸火巷里最安稳的结局。

与此同时,巷子中段的社区办公室里,林夏正埋首于一堆泛黄的故纸。

她负责整理的《纸火巷志》补遗工作,像是在时间的河流里淘金。

指尖在一沓稿纸中捻过,一张被折叠多次、边缘已经卷曲的旧账单复印件掉了出来。

纸张脆弱,透着一股陈年的气味。

林夏小心翼翼地展开,上面的字迹是用老式针式打印机打出来的,有些已经模糊不清。

“高二(三)班,沈星河,代垫付……”后面跟着一串名字和金额,总数是三百二十七元五角。

日期是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

林夏的呼吸微微一滞。

她对这个名字太熟悉了,巷子里谁家孩子读书遇到难处,总会有人默默伸出援手,大家心照不宣地轮流,形成了一种名为“助学轮值”的默契。

可她从未想过,这个温暖了巷子这么多年的传统,其源头竟是这张安静躺在故纸堆里、几乎被遗忘的单薄纸条。

那时的沈星河,自己也还只是个半大孩子。

她捏着那张复印件,指尖感到一种历史的温度。

她忽然明白了沈星河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多此一举”——无论是深夜松土,还是提前修缮无人注意的屋瓦。

他不是在做事,他是在种下一些东西,然后安静地等待它们在别人的生命里,在巷子的岁月里,自己长出来。

林夏站起身,走到社区公告栏前。

她没有把这张复印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而是贴在了最下方的角落里,一个不留神就会错过的地方。

她没写任何标题,只在白色的边角上,用娟秀的笔迹写下了一行极小却有力的小字:“有些事,做了就会长出来。”

午后,天色转阴,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土腥味。

县文化馆的两名工作人员踏着青石板路,寻到了沈家老宅。

他们是为申报“民间知识传承示范社区”而来,点名要采访巷里传闻的“纸火巷生活智慧体系创始人”。

沈建国,沈星河的父亲,正搬了张小马扎坐在老屋门槛上,不紧不慢地剥着蒜瓣,蒜皮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中像蝶翼一样翻飞。

听到“创始人”和“体系”这样宏大的词汇,他头也没抬,只从鼻腔里哼出一声笑:“我们这儿没什么创始人,更没什么体系。无非就是你家屋顶漏了,我家存着几片旧瓦;我家孩子咳嗽,你家送来一碗梨膏。你教我一句,我记你一招,就这么过日子罢了。”

工作人员有些尴尬,但仍不甘心地追问:“那……沈星河老师在吗?我们听说很多具体的办法都是他想出来的。”

沈建国终于抬起头,朝屋顶努了努嘴。

“喏,上头修瓦呢。”他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昨晚就说东厢第三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