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火苗熄了,灰还在(1 / 3)
今年的“纸火节”前夕,巷子里的气氛确实有些不同。
往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门前都该挂着新扎的纸灯笼,孩子们则在巷子里追逐嬉闹,手里攥着准备写心愿的红纸条,吵着要挂在最高最亮的那盏灯上。
可今年,一切都静悄悄的。
平日里最热心张罗此事的王大婶,如今只是坐在自家门槛上,一边择菜一边叹气:“老啦,手不听使唤了,捏不住那细溜溜的竹篾,一用力就断。”她的话音里透着一股无可奈何的寥落。
孩子们似乎也对这古老的仪式失去了兴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新出的动画片,对散落在桌上的红纸和竹条视若无睹。
沈星河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什么也没说。
晚饭过后,当妻子林夏还在为这种传统的流失而忧心忡忡时,他却默默走进储物间,翻出了几截废弃的电线、一个旧手机电池和几颗不知从哪拆下来的LEd灯珠。
他坐在院子里的小马扎上,手指灵活地将竹骨弯成一条小鱼的形状,然后用废电线仔细地缠绕固定,构成骨架。
接着,他将灯珠巧妙地嵌入“鱼眼”和“鱼腹”的位置,再接上电池。
轻轻一按开关,一盏玲珑剔透、通体发光的小鱼灯便在他掌心亮了起来。
起初只有一个胆大的孩子凑过来看,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不一会儿,沈星河身边就围满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
“叔叔,这个不用点火吗?”“哇,它还会亮!”“叔叔,教教我!”孩子们的热情被瞬间点燃。
沈星河笑了笑,将手里的材料分给他们。
那一夜,巷子里没有蜡烛的烟火气,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兴奋的讨论声和工具的敲打声。
第二天傍晚,十几盏形态各异、闪烁着柔和电光的简易灯笼挂满了巷道,有小鱼、有星星、还有歪歪扭扭的兔子。
火的形式变了,但那份渴望光明与热闹的心,却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了下来。
林夏看着这番景象,心里五味杂陈。
她担忧这种“摩登”的改变会让节日的“原味”消失殆尽,于是翻出了她十年来辛苦积累的《巷志》手稿,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理论依据来反驳丈夫的行为。
这本厚厚的稿纸,记录了老巷十年间的风雨变迁、人情冷暖。
当她翻到某一页泛黄的稿纸时,指尖却忽然停住了。
在那页记录“纸火节”由来的文字旁,有一行用蓝色钢笔写下的、属于沈星河的批注,字迹比现在更多几分锐气:“习俗不死于形式变更,而亡于无人再愿传递。”
林夏的心猛地一颤。
她瞬间明白了。
沈星河,这个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远一些的男人,他并非不懂传统的珍贵。
恰恰相反,正因为他深刻理解传承的本质,才会在传统即将熄灭时,毫不犹豫地用一种新的方式为其注入生命。
他曾用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在这条老巷里点燃了一场变革之火;而如今,经历过岁月沉淀的他,更懂得只要有人愿意去点亮些什么,无论用的是蜡烛还是电池,那份属于人间烟火的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
同一时间,沈星河的老丈人沈建国,正被社区请去参加一场邻里调解会。
起因是住在对门的两户人家,为了晾衣绳的高度吵得不可开交。
一家嫌对方拉得太低,影响自家采光和通行;另一家则抱怨对方拉得太高,自家老人晾晒被褥时够不着,十分不便。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让步。
调解会的主持人见状,便把目光投向了在巷子里德高望重的沈建国:“老沈,您经验丰富,您给评评理,这绳子到底该多高才合适?”
沈建国没有立刻回答高低的问题,他只是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