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这将是一个可复制的现实范本(5 / 7)

加入书签

    “一个提要求,一个练技术。”

    “两个单位,两种职能。各自干各自擅长的事,中间再建立定期反馈机制,构成一个技术与教学互通的闭环。”

    “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全面铺开,但作为一个跨部门、跨层级联动的试点案例,很有价值。”

    梁仲维内心本就对修理厂抱有希望。

    听了杜科长的话,梁仲维将那份盖着红章的材料往桌上一推,支持道:

    “你说的‘两地协作’,是个好提法。”

    “一个在校,一个在厂。不冲突、不抢人,各干各的强项,谁擅长谁上手。”

    “要是真能跑通这套流程,不光通用件,以后别的轻工业项目也能照着这模式走!”

    眼下,改革开放已经启动,

    国家提倡“计划为主、市场为辅”,逐步放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

    先是承认个体劳动者合法地位,

    接着允许从事手工业、服务业,

    到了今年七月,更进一步鼓励个体经济,允许雇工不超过7人!

    政策一松口,农村冒出了社队企业,城市冒出了裁缝铺、维修摊、家具作坊。

    尤其像片儿城这种边缘工业区,小作坊林林总总,开得热火朝天。

    但政策也有“限”。

    最多七个人,不能扩大、不能扩员。

    想要搞批量,做定制?

    不行。

    想成体系,供给稳定?

    也不行。

    一大群人就这么卡在“能干活,干不大”的尴尬线上。

    而陈露阳这条路子,偏偏就开了个口子!

    如果能把“技校+修理厂”、“学徒+车间”的联动模式跑通,

    把“分工协作、拼装整合”的路径试出来,

    那就等于给现阶段的小生产方式,趟出了一条“有限组织化”的合作路径!

    这不仅仅是陈露阳一个项目的事,

    而是整个“轻工业+小手工业”的现实范本。

    一旦跑顺,谁都能拿去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