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重托在肩(2 / 3)
具体、可行、实效”,这完全符合王力的风格,也瞬间将谈话提升到了战略决策的层面。
秦风心绪沉静,早已做好准备。他迎接着王力的目光,语气沉稳而清晰地开始回答:“王书记,非常感谢您给予我这次当面汇报的机会。江泉经过前阶段的深刻反思和整顿,全市上下已经统一认识:必须彻底告别过去粗放增长、忽视民生的老路,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让全市人民的收入迈上一个实实在在的新台阶,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核心目标和最终检验标准。我们的初步构想,是围绕‘产业赋能、改革破局、共享发展’三大支柱,系统推进。”
接着,秦风有条不紊地展开阐述,如同一位工程师在展示精心绘制的蓝图:
“第一支柱,是向‘绿色产业’要增量,打造增收新引擎。”他首先聚焦发展动能转换,“我们规划的核心载体是‘雾江生态经济带’。这不仅是治理工程,更是发展工程。我们计划沿治理后的雾江流域,布局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休闲、水经济(如高端饮用水、特色水产)以及环保科技研发应用等产业集群。例如,在东风县段,利用改善的水质和生态湿地,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有机农业和精品民宿,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直接让农民变股东、变员工。目标是五年内,在该经济带内培育形成两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新增五万个以上高质量就业岗位。”
“第二支柱,是向‘科技创新’要效益,提升增收含金量。”他强调创新驱动和价值链攀升,“一方面,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如推动纺织服装业向个性化定制、品牌化运营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工人技能工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依托我们正在洽谈的云计算中心项目,吸引电商、文创、在线教育等轻资产企业落户,为年轻人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岗位。同时,设立市级创新基金,重点扶持本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第三支柱,是向‘深化改革’要活力,拓宽增收渠道。”他关注制度性突破,“重点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农村‘三块地’改革(耕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打通资源变资本的通道,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发展乡村旅游、共享农庄等新业态。同时,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行‘一业一证’改革,降低创业门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让更多市场主体成为带动增收的源头活水。”
“最后,是坚守‘共享底线’,确保增收的普惠性。”他补充强调社会政策,“在推动整体增收的同时,我们格外关注弱势群体。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大规模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织密社会保障网,确保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落一人。”
在整个汇报过程中,秦风引用了大量具体数据、正在推进的重点项目名称、预期带动的就业和增收指标,以及计划配套的政策工具,显示出谋划的深度、细度和可操作性。
王力书记始终专注地聆听着,手指偶尔在桌面上轻轻点动,听到关键处,会提笔记录几句。期间,他插话询问了几个细节,如“生态经济带的规划如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农民技能培训如何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改革过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问题都直指要害,显示出深厚的政策功底和现实关切。
待秦风汇报完毕,王力沉吟了片刻,办公室内一片寂静。他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向秦风,语气凝重而充满期望:“思路是清晰的,方向是对头的,尤其是将生态治理与发展富民产业紧密结合,抓住了关键。这充分说明你们班子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严肃和深沉:“但是,秦风同志,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条路上布满荆棘。最大的考验在于平衡与持久。如何确保引进的产业是真正的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