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熙丰三年,毕!(5 / 8)

加入书签

   窗棂半掩,君臣相对。

    江昭传过去一道内阁文书,平和道:“王韶上呈的文书,说是辽国蠢蠢欲动。”

    除了给江昭单独书信一封以外,王韶还向内阁呈奏了相关文书。

    为免产生误会,江昭自是向上呈递文书,而非私下交流的书信。

    “辽国?”

    赵策英面色凝重,拾起文书阅览。

    就内容而言,文书与书信两种形式的陈述并无太大差别,无非是书信内容更为丰富一些,偶尔会有王韶的主观直觉判断。

    约莫一炷香。

    文书置于木几角落,赵策英沉吟着问道:“江卿有何见解?”

    “辽国南下,通常是在水草丰茂的春、秋时节,并在三月、九月开启战争。”

    江昭陈述道:“如今,已是十月末。以臣之见,大概率是不会有大规模征战。”

    “然,边疆战事,万不可松懈。不若就拔高边疆粮价,让盐商们运粮入边,作好大规模征战的准备。”

    证券法的实行,使得盐价和粮价调控成为了关键。

    一旦边疆有战乱,就可适当拔高粮价,鼓励盐商战乱运粮,大赚一笔

    “炸弹坊的陶瓷炸弹,也可就此大量投入生产。”江昭补充道。

    通常来讲,炸弹的杀伤力主要是来自于飞溅的碎片,沈括研究的炸弹自然也不例外。

    于是乎,陶瓷炸弹应运而生。

    坚硬、轻薄!

    这是陶瓷的两大特点,以此作为容纳炸弹的容器,可谓相当合适。

    就成本价而言,陶瓷也还行。

    官窑的陶瓷,主要的成本价无非是人工、泥土和木柴,特地为炸弹量身定制的陶瓷,成本价基本上能够控制在一二十文左右。

    一二十文,肯定谈不上便宜,但也不能算贵,尚在朝廷财政可承受的范围。

    “可。”

    赵策英点了点头。

    防范于未然,非常有必要。

    “不过…”赵策英迟疑道:“何人可为边疆统帅?”

    自熙河开边以来,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边疆统帅都是以江昭为主,就连武将之首的英国公也只能甘居其后。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