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熙丰三年,毕!(6 / 8)

加入书签

bsp; 文臣儒士、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功绩彪炳…

    无一例外,都是一等一的优势。

    按理来说,辽国蠢蠢欲动,有可能涉及大型战争,统帅也应该是以江昭为主才对。

    可问题在于,江昭不单是统帅的第一人选,也是无可置疑的变法核心!

    凡是变法都具有连贯性,变法者自然是不能轻易离京,以免变法突生变故。

    “英国公、宁远侯、镇南伯、忠敬侯。”

    关于统帅人选,江昭有过考量,徐徐道:“若英国公尚能出征,便以英国公为主,顾廷烨、王韶二人为辅;若英国公不能出征,便从顾廷烨、王韶中任选其一,忠敬侯为辅。”

    “英国公…”赵策英凝眉,面有难色。

    英国公是老一辈的人物,年岁已是六十有六。

    这样的年纪,就怕是活着出征,病故归来!

    风险如此之大,还让其出征,为免显得君王没有体恤之心。

    “可否集顾廷烨、王韶二人之力,却不必让英国公老将军出征?”赵策英皱眉问道。

    关于入边镇守的武将搭配,江昭说了两种情况:

    一、有英国公,以英国公为主,顾廷烨、王韶二人为辅。

    二、没有英国公,以顾廷烨、王韶其中一人为主,忠敬侯为辅。

    两种搭配方式,第一种搭配几乎是吊打第二种搭配。

    并非是因为英国公厉害,而是因为顾廷烨和王韶二人厉害。

    可若是细究起来,其实还少了一种情况。

    没有英国公,但顾廷烨、王韶二人皆有之。

    赵策英沉吟着,补充道:“以顾廷烨、王韶二人的统兵本事,若一齐入边,有没有英国公都不太影响布局。”

    这话,并非是信口开河。

    论起统兵的经验和功绩,顾廷烨、王韶二人单独拎出来一位都未必比英国公差。

    特别是功绩方面,英国公半辈子磨砺也就偏向于“守成”,顾廷烨、王韶二人可都是开疆拓土的主。

    抛开资历不谈,单论功绩,英国公绝对不如王韶和顾廷烨!

    仅是瞥了一眼,江昭就知道了赵策英的心思,不禁摇了摇头,淡淡问道:“若两人皆入边,陛下以谁为主帅?”

    一句话,轻松打破了赵策英心中的侥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