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层层恐惧》的评价(2 / 2)

加入书签

的祭品,又是婚姻裂痕的显影剂,更是艺术史父权体系的悲鸣。

此作应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它证明最伟大的艺术永远诞生于疯狂与理性的断层线上(9.4/10)。”

“《圆满观点》测评:在我看来,这座豪宅本身就是一件艺术装置!

每次推开同一扇门呈现不同空间的设定,堪比在博尔赫斯图书馆里玩俄罗斯转盘,毕竟都会令人提心吊胆,却又沉迷其中。

最精妙的是环境叙事,墙纸剥落后浮现的涂鸦,突然播放歌剧的留声机与破碎镜中的倒影,共同编织成了超越文本的感官体验,并且故事依旧富有魅力,好的故事总是让人能在游玩后回味无穷,尤其是当这个故事还存在多结局的时候,我真的会忍不住再多玩上几次(9.6/10)。”

“《我们的游戏》测评:破茧工作室用动态环境完成对传统恐怖游戏的降维打击,同一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三次推门间从微笑到裂嘴再到眼球脱落的渐变,构建出堪比普鲁斯特《追忆》的时间恐怖学。

更颠覆的是“创作即毁灭”核心机制,玩家涂抹的每笔颜料都在加速自我异化,这种美学自噬让所有恐怖游戏都显得浮浅,当然,林子昂的游戏不包含在内(9.5/10)。”

“《华光》测评:《层层恐惧》以东方美学重构心理恐怖范式。

破茧工作室对留白的运用堪称绝妙,尤为可贵的是对创作执念的辩证解构——画家在西方哥特宅邸中沉沦,却暗合“慧极必伤”的东方哲思。(9.8/10)。”

“《W.Ga》测评:破茧工作室用《层层恐惧》完成恐怖伦理学的三重奏——当同行还在依赖血腥画面时,他已让亲子创伤化作流动的油彩。

童视角下拉伸变形的门框宛如达利时钟,将压迫感具象为超现实噩梦,女儿的选择实为双重审判,对应着三种结局:孩童的原始反抗,艺术世家的枷锁,以及火焰带来的净化。

当父亲肖像在火光中碎裂如尘埃,而灰烬里浮现的却是婴儿涂鸦时,我不得不感叹,这画面真的美到了极点(9.6/10。”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