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o1章 清溪缓慢引人非议(1 / 3)
户部左侍郎钱益谦在太和殿上那场意气风的“报捷”
,如同一阵狂风,将黑水镇的“成功”
吹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也让安国公张大山和他那座“进展缓慢”
的清溪城,瞬间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非议,如同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京城的茶楼酒肆里,那些曾经将安国公奉若神明的说书先生们,如今也开始悄悄地改变了话风。
他们不再只说安国公如何点石成金、造福万民,而是添油加醋地讲述起了“清溪城”
的“荒唐”
与“迟缓”
。
“话说那安国公啊,也不知是不是年纪大了,心思左了。
放着好好的炼铁高炉不去建,非要领着上万的民夫,在城外头种树、挖池塘。”
“哎哟,客官您是不知道啊,听说光是挖那些个池塘,就花了不下十万两白银!
那池塘里头啊,不养别的,就养些芦苇、烂泥鳅,说是能把脏水变清水。
您说,这不是瞎胡闹嘛?”
“可不是咋地!
黑水镇那边,人家钱侍郎领着,一年上缴的税银就有五万两!
安国公这边呢?倒好,不仅一文钱没挣着,还把朝廷拨付的营造款,都快给花光了。
这……这不是拿着国库的钱,打水漂玩儿嘛!”
这些夹杂着夸张与揣测的议论,通过一张张嘴,迅地在民间酵、传播。
渐渐地,安国公张大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从那个无所不能的“工圣”
,变得有些……模糊和动摇起来。
人们开始怀疑,这位曾经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国公爷,这次是不是真的“老糊涂”
了?
而朝堂之上,那股针对清溪城的压力,则来得更加直接和猛烈。
几乎每隔日,便会有御史言官上本参奏。
有的,弹劾清溪城营造总署“耗费巨大,进展迟缓,靡费国帑”
。
有的,质疑安国公的“格物风水”
之说乃是“无稽之谈,妖言惑众”
,请求朝廷及时止损,莫要再被其蒙蔽。
更有甚者,一些与钱益谦交好的官员,更是直接上书,请求皇帝撤销“两镇之约”
,让经验丰富的钱侍郎,全面接管清溪城的营造事宜,以免误了帝国展的大计。
虽然这些奏本,大多都被内阁辅张小山凭借着自己日益稳固的政治手腕给暂时压了下来。
但那股汹涌的暗流,却已是人尽皆知。
就连皇帝宁宣宗,也无法完全无视这股来自朝野的巨大压力。
他虽然依旧在口头上表示着对安国公的绝对信任。
但派往清溪城“视察”
、“慰问”
的内侍和官员,却越来越频繁。
他们带来的,除了皇帝的“关切”
之外,更多的是对工程进度的“询问”
和对财税产出的“期盼”
。
那言语之间若有若无的催促之意,即便是最迟钝的人,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
风暴的中心,清溪城。
与外界那喧嚣浮躁的气氛截然不同,这里,依旧是一片宁静而又充满秩序的景象。
巨大的“涵养林区”
里,去年春天栽下的数百万株树苗,经过了一年多的精心照料,已经顽强地扎下了根。
虽然还远未成林,但那成片成片的嫩绿,已经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勃勃生机。
“活水循环系统”
也已全面竣工。
那几个巨大的净化池,如同沉默的巨人,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