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阅卷开始完美策论(2 / 4)

加入书签

一个考场,都会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考卷进行誊录。

在这样的双重保险下,使得永乐一朝的恩科阅卷,已经趋近于后世的电脑阅卷的公平。

当然,

审阅考卷不可能是一个考官,毕竟人往往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与爱好,所以往往会两人共同联名批阅一份考卷。

两人打分相差过大,再交由更高一级的考官复查;

若两人打分相差不大,则取高分,也意味着高中!

………………

礼部。

阅卷现场。

“可笑至极,连经史子集最基本的内容出处都能写错,还来参加恩科?下等!”

“四书五经理解的不错,但这个策略不能说有瑕疵,只能说一窍不通,教书可以,为官还是略显不足,看看翰林院编纂永乐大典需不需要你吧!

中下!”

恩科与科举不同,恩科是因朝中缺乏治理国家的策略型人才,所以在场的阅卷考官都清楚,策略才是这一场恩科的主题。

“策略立意简直就是假大空,脱离现实讲述问题,这种事情能成吗?下下等!”

“终于现了一篇好文章,策略的立意不错,虽然前面的考题回答的有些不足,但好在看出此人定然是一位干实事的人才!

中上!”

中上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不出意外很有可能出现在高中的名单之上。

因此,这种级别往往还需要向上传递一级,进行复审。

……

改卷的过程很枯燥,而礼部的阅卷官在枯燥中,进行沟通交流意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这样也便于得出公正的结果。

作为此次阅卷的总考官黄淮,此时正在审查有几份下属拿捏不准的考卷。

若是他点头,那么这几张试卷背后的考生,就会金榜题名;

若是摇头,则会名落孙山!

他当初也是通过科举一步一步走上来,也算没忘本,清楚往往自己一念之间,决定的是这几个有抱负之士的后半生。

黄淮与杨荣一样,也是内阁成员之一。

只不过相较于杨荣,他更加受到朱棣的重用!

洪武十八年,黄淮经乡里举荐,正式成为了南京国子监的一名学生。

国子监是当时整个王朝的最高文化学府。

大明王朝的清北,只要进了国子监,必然是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

对大部分人来说,进了国子监,就相当于拿上了朝廷的铁饭碗,只要随便混一混,至少也能当个县太爷。

但在国子监的黄淮,不像其他学子一样整日意气风的吟诗作对,虚度光阴。

黄淮意志坚定,他认为,既然做官,就不能随便混混,当个县太爷固然也有油水可捞。

但天高皇帝远,要是分到个什么边远山区,一生仕途可就彻底无望了。

学吧,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用我笔耕不辍,换我锦绣前程!

洪武二十九年,黄淮中应天府举人,翌年,中二甲进士第五名。

但朝廷授予黄淮的官位中书舍人,却让黄淮不满意。

中书舍人协助皇帝处理诏书。

整个中书舍人的群体非常庞大,把黄淮淹没在其中。

参加工作的人这么多,皇帝一道诏下来,几百号人抢的头破血流,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

就算轮到了,又能怎么样?

宫里这么多中书舍人,皇帝能记住自己吗?

很显然,太祖朱元璋和建文朱允炆都没有记住黄淮同志,真正让黄淮的人生生转变的人,是永乐帝朱棣。

建文四年,社会大哥朱棣赶跑了自己的小侄子朱允炆,在南京登基为帝。

皇帝前脚登基,后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