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阅卷开始完美策论(3 / 4)
就召见了两个人。
解缙;黄淮!
谢缙无需多说,大明第一才子,加上跪舔朱棣,一上来就受到了重用!
而彼时这位满腹才学却郁郁不得志的黄淮,见到朱棣,十分惶恐。
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大明朝廷里混了十来年,却连太祖和建文的面也没见过。
当年金榜题了第五名,他还是个意气风,想要指点江山的少年,而如今白丝上鬓,他已经是个在官场沉浮多年,饱经沧桑的中老年人了。
朱棣开门见山,只问了黄淮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对“靖难之役”
有什么看法?
这实在是一道极为凶险的题目。
如果你说靖难之役的是造反,按照朱棣的脾气,很有可能直接叫来两个锦衣卫,把你拖出去就咔嚓了;可如果你说靖难之役是顺应天意,朱棣同志是牛逼,皇帝同样不会很开心,因为朱棣向来最是反感阿谀奉承,嘴里没有一句真话大臣。
如此看来,黄淮不管怎么回答,下场恐怕都不会很好。
于是黄淮心一横,干脆什么也不说,不管皇帝问什么,只管在地上哐哐磕头。
朱棣很满意,虽然一番对话下来,皇帝并没有搞清楚黄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至少证明这家伙的嘴很牢靠。
不该说的不说!
皇帝需要这样的人。
黄淮也是通过自己与朱棣的第一次见面得到启,这才有了策略的第一道题。
本质就是你对朱棣靖难登基的看法。
其实出完题目之后,黄淮感觉有些标。
但没办法,毕竟他可是知道这一场恩科朱棣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原本黄淮还全神贯注的批阅答卷,可他突然感觉周遭的环境安静下来。
他一时间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自己耳朵不好的老毛病犯了。
结果放下手中的毛笔,抬起头来,现方才正在各自位置上批阅答卷的考官,正围着一名改卷官。
按理说,这种场景应该更加喧闹才对。
但是聚集地一众改卷官却十分安静,似乎有一张考生的答卷,拥有着极致的吸引力,让他们一时之间都忘记了说话。
黄淮:“???”
难道有什么惊天地的文章诞生了?
黄淮没有出声呵斥,而是站起身来,拨开人群,不断向里面挤去。
挤到跟前后,他出声问道:
“诸位如此聚集,难不成阅卷过程生了什么问题?”
此话一出,稳稳坐在座位上批改考卷的官员,当即回过神来。
他脸上是难以抑制的激动,兴奋的说道:
“大人,这里有一份完美试卷,完美啊!”
此话一出,周围阅卷官纷纷附和:
“是啊,这位考生无论是经史子集的理解,还是策略,都堪称完美!”
“不错,哪怕是将这份答卷对比洪武一朝的状元答卷,恐怕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人,在我等看来,此份答卷可以评为上上等,位居一甲!”
“方才我等就是因为这张答卷的策略,才都被聚集于此,他竟在原来的程朱理学思想之上,融入儒家后,做出了另外的延伸!
此子有经天纬地之才啊!”
“大人,您坐下来看看。”
那名坐着的阅卷官急忙站起身来,将座位让了出来。
黄淮一脸诧异的坐了下来,饶是他有些城府,可在一众阅卷官的言语之下,心中的好奇也是溢于言表。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到底是什么样的文章,让这些家伙看了一眼之后,就定下来一甲的评级。
一个阅卷官这么说,可以认为是个人喜好,有着夸大的嫌疑;
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