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儒学 隐藏千年的降龙学(1 / 4)
明白了。
朱棣和夏原吉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表示已经理解了其中的道理。
没想到控住舆论话语权的手段,竟然如此简单。
经过陈羽这么一说,朱棣真真切切的意识到,个人控制舆论话语权的能力,哪怕他拥有百万大军,也是有限。
毕竟看控制舆论的话语权在哪方势力手中,就要看哪一方势力拥有最多的声之人。
皇权之下,拥有数万名官吏,可以散布民间为皇权声,来推行皇帝的理念,
这种配置按照正常的想法来看,天下的舆论话语权应该被皇权掌控才对。
可在看儒家势力,门下却拥有着近百万的儒家弟子,同样散布在民间的各个角落,为儒家声,来传播儒家的理念。
这近百万的儒家弟子,作为儒家掌控舆论话语权的根基,这样一看,皇权的数万官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再者,就像陈兄弟方才说的那样,皇权之下的官吏,也有大量是儒家子弟。
所以有多少官吏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在自己看不见的角落,为儒家声?
如此看来,儒家这方势力成功当着皇权的面,窃取权柄也就不奇怪了。
只要天下间的百万儒家弟子还在,那么舆论话语权便始终在儒家手中,而不会被皇权掌控。
皇权拥有着百万大军,也就是绝对的兵权,是否敢动用暴力,来让百万儒家弟子消失?
不敢!
这一方面,哪怕是当年残暴如蒙元都不敢。
更何况是大明。
身为统治者,考虑的不应该只是打天下,同样应该考虑是打天下之后的治天下。
若是百万儒生被灭,那么朝廷治理天下的官吏只能靠勋贵武将来填充。
勋贵武将治理天下……
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笑的笑话。
缺少了文官、读书人治理的天下,地方很快就会因为秩序缺失,而爆动乱。
动乱爆之后,要是因没有文官充当出谋划策者,单靠武将镇压,只会愈演愈烈。
直到危及江山社稷。
到了这一刻,朱棣再次意识到了当初自家老爹,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候的棘手程度。
强势如洪武帝都选择了妥协。
如果不妥协,还有一种办法。
那就是从儒家的根源上消除这个问题。
为何天下会涌现出百万儒家子弟?
这一切的根源,始于汉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董仲舒提出此策并被汉武帝采纳后,儒家思想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正式与皇权绑定,成为官方正统的意识形态。
千余年间,这套思想体系早已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而是渗透到了社会运转的肌理之中。
从隋唐确立科举制开始,儒家经典更是成为了读书人跻身仕途的唯一敲门砖。
无论是童蒙阶段的《三字经》《千字文》,还是进阶研读的四书五经,整个教育体系都被儒家思想牢牢占据。
读书人皓穷经,所求的不仅是学识精进,更是通过科举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自幼浸润于仁、义、礼、智、信的教化,熟稔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
自然成长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以儒家理念为行为准则的子弟,甚至主动成为其思想的传播者与扞卫者。
千余年的教化,让儒家思想早已越了学说的范畴,融入了民间的伦理规范、家族制度与社会秩序。
“孝悌”
“忠君”
“礼教”
等观念,既是皇权维系统治的精神纽带,也是普通百姓认同的行为准则。
对抗儒家就需恢复百家。
但诸如法家的严苛、道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