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天人感应圣君不圣(2 / 4)
p>
“汉文帝元年,齐楚地区因地震引山体崩塌,导致次生洪涝;同年全国多地出现旱情,部分区域因干旱引水源短缺,加剧民生困境。
“汉文帝三年,全国生大旱,尤其是关中、河东地区,夏季降水极少,农田干裂,农作物大面积枯死,粮食减产严重,部分地区出现人相食。”
“汉文帝五年,爆了最大、最严重的洪涝事件,黄河在酸枣决口,洪水向东冲毁黄河下游的金堤,导致周边数郡被淹,农田绝收,百姓流离失所。”
“汉文帝七年,生蝗灾,蝗虫群飞过境,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农作物被啃食殆尽,原本因大旱受损的农业,再遭蝗灾打击,粮食产量雪上加霜,多地出现饥荒。”
“汉文帝八年,生特大雨雪,关中及北方边郡降雪量远常年,积雪深度达数尺,低温持续时间长,冻死百姓数千人,还冻死大量牲畜。”
陈羽顿了顿,继续说道:
“汉文帝九年,陇西生地震,震感强烈,当地房屋多有损毁,部分山体滑坡堵塞河道,虽未引大规模洪涝,但地区中断,农业生产受阻。”
“总的来看,在所谓的文景之治的盛世下,国家不是这个灾害,就是那个灾害,而且都是伤害极大的天灾!”
“那么我们再来看所谓的天人感应学说,去试着解释汉文帝、汉景帝治理下的文景之治,显然不合理。”
“毕竟,按照天人感应的解释来看,汉文帝、汉景帝不应该被称为圣君,而是应该被称为失德、昏庸的无能之君!”
“这个评价和天人感应学说当中的天子无德、施行暴政之时,上天就会降下惩戒,全部对应,全部吻合。”
“而若汉文帝、汉景帝是圣君,那么这些灾祸又当作何解释?”
“岂不自相矛盾!”
懵逼了。
夏原吉懵了,脑瓜子嗡嗡的。
朱棣也在一旁听麻了。
在他们的印象当中,一听到汉文帝、汉景帝治理下的文景之治,脑海中下意识的就会浮现出一个四海安平、没有天灾的盛世。
事实如何?
在汉文帝、汉景帝治理的盛世之下,竟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如此严重的天灾。
这些天灾,不应该出现在史书被称之为圣君的治理下才对。
不过他们二人脑海中拥有这种认知也正常,毕竟对于天人感应学说的研究,若是没有专人去查找盛世之下的天灾,人们都会下意识的忽略。
毕竟,在儒家千年潜移默化的口口相传下,天灾跟圣君二者没有关联。
包括一众皇亲国戚、夏原吉等儒家子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会特意去了解所谓的盛世灾祸。
其实在几千年以前的大汉,也就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凭借着盛世治理下不断涌现出来的天灾,完全可以推翻新兴的天人感应学说。
毕竟,当天人感应学说无法解释与现实相违背的现象时,这个学说的理论,自然就会被不攻自破了。
但没办法,汉文帝和汉景帝能够被称之为圣君不是没有道理,他们两位君王,在行军打仗方面,虽然没有朱棣厉害,但若是论及治理国家内政,绝对算是皇帝当中,最为顶尖的一批。
所以,在国家爆了如此多的天灾时,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和各方调度,使得国家并没有遭受多么大的伤亡。
甚至还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文景之治。
像是汉文帝、汉景帝这样的圣君,和儒家所提倡的天人感应学说相违背。
儒家敢不敢为了保证天人感应学说的正确性,而将汉文帝、汉景帝打上昏君的标签?
自然不敢!
百姓不是傻子,在天灾下,汉文帝、汉景帝如何做的,百姓全部都看在眼中。
在那个时代,若是儒家敢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