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天人感应圣君不圣(3 / 4)
汉文帝、汉景帝通过百万儒生打上昏君标签,那么千万百姓就敢上演手撕儒家!
到那时,儒家会直接丧失在民间的公信力。
看着一脸怀疑人生的朱棣、夏原吉,陈羽笑了笑,淡淡的说道:
“其实举汉文帝、汉景帝的例子,说服力不是很好。
毕竟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天人感应学说还没有被完善好。
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人,文景二帝时,儒家虽已复苏,但天人感应的核心框架如君权天授、灾异谴告的系统论述尚未成型。”
“所以,那个时代记载这类灾害事件,描述比较宽泛、细节不够详尽,也可以解释得通。”
说完,陈羽手指敲击了几下桌面,继续道:
“那么我们可以顺着汉文帝、汉景帝的时间线往后拉,看看汉武帝时期,天子和天灾之间的联系。”
“建元三年,生黄河决口之灾,洪水从顿丘溃出,向东南蔓延,淹没十六郡,百姓流离失所者十万,农田被淹达数年之久,多地因洪涝引瘟疫,伤亡数千人。”
“元光六年,关东地区爆大旱,持续半年无有效降水,小麦、粟米等作物绝收,齐鲁、梁楚等地出现‘人相食’的惨状,受灾百姓百万,仅官府登记的饿死者就达三万余人。”
“元鼎五年,全国范围爆蝗灾,蝗虫从西北草原入境,遮天蔽日,先啃食关中农田,后蔓延至关东,数千里庄稼被啃食殆尽,随后引大饥荒,百姓逃荒者五十万,边郡因粮草短缺,甚至出现士兵断粮的情况。”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那个时候,天人感应学说经过了董仲舒的完善,已经很全面了,不仅明确灾异是上天对天子失德的谴告,还细化了修身、齐家、治国与天象、灾异的对应关系,比如君好战则旱蝗,君失德则地震。”
“按照常理来说,完善后的天人感应学说,能够清晰解释天子汉武帝和民间天灾的关系。
但汉武帝时期的洪灾、地震、旱灾、蝗灾,数量已经不少。”
“《汉书》记载的汉武帝时期重大灾害就有十余次,波及范围覆盖全国,百姓伤亡、财产损失远文景时期。”
“这样一来,岂不是说汉武帝也是一个昏君?”
说到这,陈羽突然想起来汉武帝好像和永乐帝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
比如汉武帝一生都致力于征伐匈奴,不是在打匈奴,就是全国备战在打匈奴的路上;而永乐帝则一生都致力于征伐漠北,而且还是御驾亲征的亲自带队,先后五次北伐。
结果二人的评价如何?
汉武帝是一个圣君,被赞雄才大略’‘开疆拓土;永乐帝则被扣上了一个穷兵黩武、耗费民力的帽子。
要知道,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可是打没了文景之治积累的三代人的积蓄。
文景时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到汉武帝晚年,官府粮仓空虚,为筹军饷甚至推行‘算缗’‘告缗’政策,搜刮民间财富,导致大量商户破产。
陈羽稍稍坐直,补充道:
“老朱,汉文帝在我的眼中,绝对是一位圣君;但若按照天人感应学说来看,恐怕在儒家子弟眼中,不是圣君,而是昏君,而且还是一个大昏君。”
“毕竟他在位时地震、洪涝、旱灾接连生,按‘灾异谴告’说,这就是‘天子失德’的铁证。”
“要知道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多地出现‘村落空虚’的景象。”
“而且汉武帝晚年的时候,迷信巫蛊,造成了巫蛊之祸的惨烈局面。”
“单看这两方面,按照儒家天人感应学说,昏君的标签是逃不掉了,‘好战’引旱蝗,‘迷信’导致灾异,‘滥杀’招来天谴,每一条都符合‘天子失德’的定义。”
“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