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时代9(1 / 3)
《左传》
2、子鱼论战
原文:
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左传》
释义:
这次战争生在公元前638年(鲁僖公二十二年)。
当时,周王朝已经衰落,强大的侯国起来争霸。
作为盟主,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起来同楚国争霸,跟楚国争夺郑国。
鲁僖公二十二年三月,郑伯到楚国去,宋襄公便联合卫国、许国、滕国去打郑国。
十一月里,楚国来救郑国,便生了这次战争。
当时楚国强大,宋国弱小,宋国的公孙固因此指出:“小国争盟,祸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既不肯接受正确意见,临战又不会打仗,因而遭到惨败。
这篇写宋襄公的战败,先,由于他对宋、楚两方的实力缺乏正确估计,不能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战略防御的原则;
其次,失去进攻的有利形势和时机,不肯在敌人只有少量部队渡河时进攻,不肯在敌人还没有布置好阵地前进攻,因此大败。
宋襄公战败的原因,是他的错误的迂腐的仁义思想。
对这一切,作者通过公孙固的话,给予有力的批评,指出“阻隘”
和“鼓儳”
,就是选择有利的形势和有利的时机作战,那样才合于战略防御的原则。
毛主席把泓(h0ng洪音)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为古涣水的支流)之战中的宋襄公作为反面教材来加以指斥道: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论持久战》。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82页。
)
注释:
1、本篇录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春秋时代五霸之一。
泓水之战中被楚国打败,受伤而死。
3、大司马:主管全国军政的官。
固:公孙固,字子鱼,宋襄公的庶兄。
4、商:商朝。
宋是商朝的后代,弃商就是说弃宋。
赦(she射音):赦免(宋公)。
意即不要跟楚国作战。
也巳:现代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