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6(1 / 3)

加入书签

诸子百家散文(18)

9、《荀子》

荀子小传:

荀子名况,又叫荀卿、孙卿,赵国人。

约公元前298年——公元前8年为他的活动期间。

他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着名的法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他曾游历齐、秦、楚等国,对社会政治状况作了实地考察,长期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齐国都城临淄西门)讲学,影响很大。

他曾三次做齐国的祭酒。

后来齐人谗荀卿,因而去楚国,楚国的春申君举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令,被废后就家居兰陵,着书数万言而卒。

荀况生活在战国末期,除韩非外,在诸子中较为晚出。

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能吸收各家学说的积极因素。

他学问渊博,重视实证,着作中表现了不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对于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学说,都有所批判。

他不同意孟轲的“性善”

论,提出了“性恶”

论,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

他反对迷信天命,迷信鬼神,主张尽力挥人的才能,利用自然。

此外,针对孔、孟效法先王的主张,他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用礼法来治天下。

他主张实行法治,但对于革命暴力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却缺乏足够的认识。

《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

这些着作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

他的文章长于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用比贴切,语言精炼,有独特的风格,在我国散文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他的《赋》篇和《成相》是吸取民间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的,对汉赋和七言歌谣的产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荀子的主要着作:

1)《劝学》—1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巳。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