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6(2 / 3)

加入书签

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蜹聚焉。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