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37(1 / 2)
诸子百家散文(29)
10、《韩非子》
韩非的着作简介:
韩非所着《韩非子》一书,《汉书?艺文志》着录共五十五篇,与今本同,其中大部是韩非自着,有些篇章可能为后学所补充。
全书十余万言,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篇。
韩非的学说反映了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他的历史观和政治学说,具有新兴地主阶级的鲜明的阶级特点。
韩非提出了具有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展变化的,历史不会倒退。
他反对儒家所宣扬的“法先王”
的主张,认为“上古”
和“先王”
离现在好几千年,对他们缺乏可供“参验”
的根据,因而不能盲目相信。
这种历史进化的思想遂成为他的变法理论的根据。
韩非总结了法家尚鞅、申不害和慎到三派的思想,克服了他们学说中片面的地方,提出了完整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法”
是国君制订法令,全国臣民无不遵守,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术”
是国君驾驭臣下的方法;“势”
是凭借权位,治理天下。
以法为本,法、术、势结合,集一切权力于国君一人,构成韩非的政治思想体系。
韩非十分重视奖励耕战,认为这是富国强兵之道,是展封建地主经济,加强军事力量,统一天下的有效措施。
然而另一方面,韩非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政治主张不能不受到阶级的局限,就他所主张的“法”
说,也包含有镇压劳动人民的一面。
韩非把历史的展看成是“圣人作”
的结果,社会斗争根源是由于人多财少等等,说明他的历史观仍然属于唯心主义的。
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包括自然观和认识论部分,也是不彻底的。
韩非的文章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具有特色的:或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或揣摩心理,周密细致。
还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用来说明问题,增强了文字的战斗力量,象“说林”
上下,内外《储说》等篇,尤为显着。
《韩非子》通行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
今人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梁启雄的《韩子浅解》搜集资料较完备,可供参考。
韩非小传: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
。
《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
他的政治思想是先秦地主阶级政治思想展的标志。
他和李斯同以荀卿为师,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
秦始皇看到他的文章,喜爱他的才能,把他招到秦国。
不久,因受到李斯和姚贾的陷害他被迫自杀于狱中。
死后,他的政治学说基本上被秦王朝所采纳。
他的着作收入《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的主要着作介绍:
1)《五蠹》
原文(略)
释义:
《五蠹》是代表韩非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着作。
韩非根据古今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阐明他所主张的法治思想是合于当时的时代要求的。
他斥当时的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即游侠,是墨家的支派)、患御者(逃避农战,国君的近侍之臣)和商工之民为五蠹。
此篇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