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44(2 / 2)
3、索:寻找。
韩非的主要着作:
6)《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难一》
释义:
《矛盾》这一寓言,是韩非针对孔丘吹捧舜是“圣人”
来宣扬“德化”
的谬论,揭露了儒家自相矛盾的说法。
“自相矛盾”
这一常见的成语,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韩非认为矛盾不两立,是绝对的。
这种看法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性,是形式逻辑的一大展,至今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译文(参考):
楚国有个出卖盾与矛的人,赞誉盾道:“我的盾十分坚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刺穿它。”
又赞誉矛道:“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它刺不穿的东西。”
有人问他:“以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如何?”
问得他无法应答。
这说明不可刺穿之盾与没有刺不穿的矛,两者不可同时存在。
注释:
1、楚:古国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鬻(yu育音):出卖。
盾:古代用来阻挡刀枪的武器。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武器。
2、陷:刺穿。
3、利:锐利。
4、或:这里指某人,有人。
5、同世而立:在同一个时候存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