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我国封建社会秦汉时期9(1 / 2)
汉初的主要作家:
2、晁错
晁错小传:
晁错(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54年),汉朝颖川(今河南禹县)人。
他是汉初的一个学者,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政治改革者。
他曾研究申不害、商鞅一派的法家学说,以通晓文献典故进入朝廷。
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博士、太子家令,升至中大夫。
对于政事、兵事、边防等方面,他提了许多建议。
景帝初,官至御史大夫(副宰相)。
由于当时各诸侯国地盘大,实力强,中央不能控制,他主张削弱诸侯王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在经济上,他主张重农贵粟,展农业生产。
对匈奴的侵扰,主张募兵守边,坚决抗击,反对和亲。
他的这些主张被景帝所采纳,对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和工商业,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晁错请削诸侯王封地,于是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兴兵叛乱。
景帝误信袁盎的挑拨,把他杀了。
但景帝不久即坚定了平定叛乱的决心;不到三个月,“七国之乱”
就被粉碎了。
晁错的主要事迹和奏议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
《汉书?艺文志》有晁错三十一篇。
晁错着有《说景帝削吴》、《贤良文学对策》、《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政治论文。
晁错的文章善于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各种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体分析,立论精辟。
其中以《言兵事疏》、《论贵粟疏》及《守边劝农疏》尤为着名。
前者论如何抵御匈奴,后二者论重农桑为当务之急,理既切至,辞尤充畅。
晁错的主要着作:
《论贵粟疏》
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
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