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我国封建社会南北朝时期46(1 / 2)

加入书签

我国的石窟寺3)

云冈石窟在洛阳南13公里的伊河两岸。

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两山相对,望之若阙”

石窟分布于两山之崖,隔河相望。

北魏初期,石窟的中心在云冈,迁都到洛阳后,转移到了新的都城,经北魏至宋代陆续开凿,形成了庞大的石窟群。

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余尊,大部分为唐代雕凿,洛阳龙门是唐代石窟寺的中心,规模最大的摩崖佛龛——奉先寺石窟,开凿于武则天时期。

据《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其间武则天捐“助脂粉钱二万贯”

该佛龛南北宽36米,东西深40米,利用崖面雕刻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巨像九尊。

主佛卢舍那像高1714米,居中趺坐,头微前倾。

佛的雄伟身躯和居高临下的姿态,令人望而生畏。

但其宽阔而丰满的前额、下视而聪颖的双眼,微翘的薄唇、笑意微露的面孔,又使人倍感亲切,有人认为卢舍那佛的形象代表了武则天的形象。

全龛布局主次分明,形神兼备。

左右两侧的天王、力士威武雄健,与正面佛的端庄慈祥、弟子的虔诚和菩萨的恬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加突出了佛的形象。

其雕刻技巧高,是唐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我国的石窟寺4)

麦积山石窟也是我国四大着名石窟之一。

它座落在甘肃天水东南的麦积山上,开凿始于十六国的后秦。

北魏时有较大的展,之后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元、明、清各朝,都不断开凿修建。

唐朝开元年间,天水一带生强烈地震,麦积山石窟受到较大损失。

至今保存下来的洞窟近200个,泥塑、石雕70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以泥塑成就最大,各种塑像形态各异,表情丰富,栩栩如生。

一个个佛像都人格化了,有的秀骨清风,有的雍容华贵,富有浓厚的人情味。

麦积山的早期作品(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是国内保存下来的唯一完整的泥塑艺术品。

我国的石窟寺5)

晚唐之后,北方石窟的开凿日趋减少,四川却异军突起,石窟摩崖开凿之多,居全国之。

比较着名的有广元千佛崖、安岳石刻、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

其中乐山大佛最为雄伟,佛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石造像。

四川的石刻以宋代的作品最富时代特色。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日渐繁荣,人们的社会意识日趋现实,在石窟寺造像的表现上,日益世俗化。

大足宝顶山的石造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其中的“牧牛道场”

,雕造了十头牛和十个牧童。

这些牛,有的卧地舔足,有的在田野上奔跑,有的在河边饮水。

牧童们有的相互嬉戏,有的席地而坐,悠然自得,好一派田园风光。

石窟造像到宋元时期已进入尾声。

明清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展,都市经济日趋繁荣。

寺庙在城市中大量涌现,边远偏僻山区的石窟开凿便终止了。

我国众多石窟寺里精美的雕塑和壁画,被帝国主义分子多次盗窃、破坏,使这些珍贵遗产蒙受劫难,许多千年石像被他们断臂、破头,壁画被挖取、刮坏,惨不忍睹。

他们的破坏给我国的石窟寺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61年几大石窟寺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加固工作。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